洋蔥:名震異邦的蔬菜皇後
汪鶴年
有關洋蔥的原產地說法很多,但多數認為洋蔥產於亞洲西南部中亞細亞、小亞細亞的伊朗、阿富汗的高原地區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這些地區至今還能找到洋蔥的野生類型。
我國的洋蔥因系外來物種,故歷史上被稱作胡蔥、回回蔥等。此外,它又有蒜蔥、球蔥、圓蔥、玉蔥、蔥頭、洋蔥頭等別名。
洋蔥為百合科蔥屬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供食用的部分為地下的肥大鱗莖(即蔥頭)。根據其皮色可分為白皮、黃皮和紅皮三種。其中,白皮種鱗莖小,外表白色或略帶綠色,肉質柔嫩,汁多辣淡,品質佳,適於生食。按鱗莖形狀又可分為扁平形、長橢圓形、長球形、球形和扁圓五種。民初徐珂《清稗類鈔》對它的描述是:“洋蔥,壹名玉蔥,為多年生草,植於畦,莖高壹二尺,地下之鱗莖扁圓。葉中空,似蔥而甚細。秋日葉間出花軸,頂開多數白色小花,雜以珠芽。其鱗莖供食。”
西方人對此物情有獨鐘,在歐美,洋蔥被譽為“蔬菜皇後”。據說美國南北戰爭時,北伐軍總司令培蘭特曾向陸軍告急:“沒有洋蔥,我不能調動軍隊。”次日,陸軍部載送的三列車洋蔥,幫他救了燃眉之急,使軍隊免遭痢疾的危困。
目前,洋蔥已成為我國主栽蔬菜之壹,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我國已成為洋蔥生產量較大的4個國家(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之壹。我國的種植區域主要是山東、甘肅和內蒙古。
據測定,洋蔥頭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C、尼克酸、核黃素、硫胺素、胡蘿蔔素、咖啡酸、芥子酸、桂皮酸、檸檬酸鹽、多糖和多種氨基酸。具有特殊香辣味的洋蔥,還含有植物殺菌素,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可以預防感冒,治療多種疾病。
中醫認為,洋蔥辛,溫,無毒。有壹定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便說:“生則辛平,熟則甘溫。”《蜀本草》說其可“療腫毒”;《食療本草》則說它“溫中下氣,消谷能食,殺蟲,利五臟不足氣”。不過,也有醫家提醒,要註意食用季節,並適可而止。《本草綱目》引唐孟詵《食療本草》曰:“亦是薰物。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絕血脈,發痼疾。”孫思邈也說:“四月勿食胡蔥,令人氣喘多驚。”
洋蔥究竟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很難確指。不過,至遲在晉代,與其有著明顯淵源關系的“胡蔥”這壹名稱已出現在文人的著述中。《齊民要術》引晉郭義恭《廣誌》就曰:“有胡蔥、木蔥、山蔥。”
那麽,《廣誌》中所記的胡蔥,究竟是不是洋蔥呢?因文中沒有具體壹點的記載,無法確指。
有人認為,《廣誌》所說的胡蔥,是小株型蔥的壹個類型,其鱗莖外皮赤褐色,即南方常見的火蔥。
但宋人的著述,倒是為我們提供了另壹種答案。《本草綱目》引宋劉翰、馬誌《開寶本草》就有這樣壹段記述:“胡蔥生蜀郡山谷。狀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梢長而銳。五月、六月采。”從其描述看,明顯指的就是今人所說的洋蔥。
北宋藥物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亦雲:“胡蔥類食蔥,而根莖皆細白。又雲莖葉微短,如金燈者是也。舊別有條雲:生蜀郡山谷,似大蒜而小,形圓皮赤,稍長而銳。”
《本草綱目》還辨析說:“按《孫真人食忌》作葫蔥,因其根似葫蒜故也。俗稱蒜蔥,正合此義。元人《飲膳正要》作回回蔥,似言其來自胡地,故曰胡蔥耳。”《孫真人食忌》指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唐所撰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食治”篇。
明代,洋蔥的種植更為普遍,人們積累的種植經驗也更加豐富。《本草綱目》曰:“胡蔥乃人種蒔,八月下種,五月收取,葉似蔥而根似蒜,其味如薤,不甚臭。江西有水晶蔥,蒜根蔥葉,蓋其類也。”
洋蔥之名出現在清代,主要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吳震方所撰《嶺南雜記》就說:“洋蔥,形似獨顆蒜,而無肉,剝之如蔥。澳門白鬼餉客,縷切如絲,瓏?滿盤,味極甘辛。余攜歸二顆種之,發生如常蔥,至冬而萎。”
進入近代後,洋蔥因行情看好,其種植更為普遍。民國七年《上海縣誌續誌》就說:“洋蔥,外國種,近因銷售甚廣,民多種之。”並介紹了其常見的吃法:“佐肉食,味頗佳。”
洋蔥可以放在湯、沙拉、面包、燉食、蛋奶酥、蛋糕等食品中,還可以用於烤、炸、熏、蒸或生吃。用洋蔥為主配料制作的菜肴大多適合家庭料理,如洋蔥燉牛肉、洋蔥爆鱔片、洋蔥炒蝦、韭花炒洋蔥、洋蔥燒豆腐、洋蔥炒雞塊等,就是人們自用或待客中常見的菜肴。
參考文獻(略)
《先民菜籃子裏的秘密》(連載)
版權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