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第壹個來自於《易經》中九陽之數相等。

第二種說法是,先秦時期以前就有在九月莊稼豐收時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當時也有重陽節祈求長壽的習俗。

第三個說法源於祭祀儀式,因為中國南方至今仍有重陽節拜竈的習俗。

1,源於易經

重陽節的起源之壹是《易經》中九陽之數相等。九為陽數最大,九月初九對九重疊,故稱重陽。古人認為“重九”有長壽、健康、長壽之意,所以在九月初九有重陽節。

2.它起源於祭天活動。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九月莊稼豐收時的祭天祭祖活動。到西漢時期,重陽節插吳茱萸、飲菊花酒、求壽的習俗完全形成。

3、離火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壹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區的火祭儀式,祭祀的對象是家中的火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祀用火的習俗逐漸消失。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的數字在《易經》中是正數,“九九”的兩個正數重,故稱“重陽”;它也被稱為“重陽節”,因為日子和月份都符合九。回歸1999年的真實,壹元開始,古人認為1999年重陽是吉日。古代有重陽節登高祈福、祭神祭祖、飲酒祈福等習俗。傳承至今,增加了尊老等內涵。爬山賞秋和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

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傳於西漢,盛於唐以後。根據現有史料和考證,在古代,有季秋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莊稼豐收時祭祀天帝和祖先,是感謝天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雜糅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

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重陽節是各種民俗的混合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間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壽之意,寄托著人們對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祝願。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習俗

1,吳茱萸

古代有九月九日插山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山茱萸節。山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除濕、祛風的作用,還有消食化積、治療寒熱的作用。可作為養生祛病的藥物和酒。因此,在重陽節,人們有佩戴山茱萸或登高遠望時插入山茱萸的習俗,也可以將山茱萸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辟邪、求吉祥、延年益壽。

2.爬得高

重陽節的“告別青春”,對應的是古人在陽春三月的“郊遊”。人在重陽愛攀高;首先是源於古人的崇山;其次,來源於“清氣上升,濁氣下沈”的觀念;還有就是遠處的景色,給人壹種居高臨下,悠然自得的感覺。

3.欣賞菊花

菊花是中國的名花。是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之壹。因為菊花具有高潔淳樸的品格,所以是東晉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代孟浩然也曾寫道:“等到山野假日,菊花時節我再來。”

4.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