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蒼耳的藥用價值及其學名和拉丁名。

蒼耳的藥用價值及其學名和拉丁名。

學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拉丁名:Siberia Cocklebur

別名:

卷耳、葹、苓耳、胡葈、地葵、枲耳、白胡荽、常枲、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負來、只刺、進賢菜、道人頭、喝起草、佛耳、縑絲草、野縑絲、野茄、豬耳、癡頭婆、虱麻頭、粘粘葵、白癡頭婆、刺兒顆、假矮瓜、白豬母絡、疔瘡草、野紫菜、野落蘇、狗耳朵草、蒼子棵、青棘子、菜耳

來源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帶總苞的果實。

植物形態壹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粗糙,有短毛。葉互生,三角狀卵形,長6~10cm,寬5~10cm,先端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缺刻或3~5淺裂,有不規則粗鋸齒,兩面有粗毛;葉柄長3~11cm。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狀,5齒裂;雌花序在下,卵圓形,外面有鉤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於荒地、山坡等幹燥向陽處。分布於全國各地。

采制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實,曬幹,去刺,生用或炒用。

性狀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1.5cm,直徑0.4~0.7cm。表面黃棕色七黃綠色,有鉤刺。頂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質硬而韌,2室,各有1枚瘦果,呈紡錘形,壹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紋。種皮膜質,淺灰色,子葉2枚,有油性。氣微,味微苦。

飲片 需碾去刺,或再炒黃。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果實、特別是種子毒性較大。炒食種子25—400g可引起中毒,多在4-5小時至3天內出現癥狀。蒼耳子中毒的報道很多,嚴重的造成死亡。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便秘或腹瀉、心率減慢、精神萎糜、全身無力、多汗或無汗、嗜睡或煩躁不安、瞳孔擴大等;嚴重者肝腎檢查有損害,肝大、黃疸、廣泛性出血,昏迷、抽搐、心力衰竭、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家畜食後也引起中毒,尤以豬和牛為多。癥狀有抑郁、慪氣、脈搏急速、體溫下降、呼吸困難以致死。

功效散風除濕,通竅止痛。

應用

1.用於鼻淵頭痛,風寒頭痛。本品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通竅止痛,用治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常配伍辛夷、白芷、薄荷同用,即蒼耳子散。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者,可與防風、白芷、羌活、槁本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本品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治風濕痹證,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秦艽、蠶砂、萆區等同用,泡酒服,如史國公藥酒。

此外,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藥同用,治風疹瘙癢。又

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用法與用量煎服,3 ~10g 。或入丸散。

使用註意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古代藥經

《本經》:“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跡”

《要藥分劑》:“治鼻淵鼻首,斷不可缺,能使清陽之氣上行巔頂也。”

藥理 本品含含蒼耳甙(xanthostrumarin)。葉含蒼耳醇(xanthanol)、異蒼耳醇(jsoxanthanol)、蒼耳酯(xanthumin)等。甙類物質有顯著降血糖作用;煎劑有鎮咳作用;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有壹定抑制作用,並有抗真菌作用。本品有壹定毒性,成人服用量超過100g可致中毒,主要癥狀為頭暈、嗜睡、昏迷、全身強直性痙攣,並出現黃疸,肝腫大、肝功障礙、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管型。重則呼吸、循環、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附藥蒼耳草

為蒼耳的莖葉。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風,清熱,解毒。主要用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急等癥。可調和作羹,如蒼耳葉羹。又可用於麻風、疔毒、皮膚瘙癢諸證。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亦不能持續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適量。本品散氣耗血,不宜於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