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吃靈芝粉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吃靈芝粉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靈芝孢子粉的藥理作用

研究靈芝孢子粉的藥理作用,闡明其作用機理是非常重要的。壹方面可以為孢子粉的臨床應用奠定理論基礎,提高療效,擴大使用範圍;另壹方面,可以為開發新的孢子粉藥物和保健品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人們對靈芝子實體和菌絲體的藥理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對靈芝孢子粉的藥理研究並不多。其藥理作用可總結如下:

抗腫瘤作用靈芝孢子粉中所含的大分子多糖能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破壞癌細胞的端粒酶,使癌細胞死亡,增加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含量,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此外,孢子粉中含有的有機鍺也有抗癌作用。

對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實驗表明:靈芝孢子粉提取物具有降血糖作用,可能減弱四氧嘧啶對胰島B細胞的作用,因此對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有明顯的防治作用;腎上腺素能促進肝臟和糖原的降血糖作用,而孢子粉提取物能拮抗腎上腺素的降血糖作用,可能抑制糖原的分解;孢子粉提取物可以減少糖尿病小鼠的飲水量,有利於緩解患者的癥狀。

靈芝孢子粉的醇提取物(GLSE)能抑制小鼠遲發性過敏反應、對雞紅細胞的初次抗體反應和雞紅細胞在體內誘導的循環抗體水平。能抑制體外絲裂原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細胞和人扁桃體淋巴細胞的增殖;此外,GLSE可以減少小鼠脾細胞的培養。

因此,可以認為GLSE對細胞免疫和體液鎮痛有壹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孢子粉中含有的高分子多糖還能提高人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增強人體免疫力。

具有保肝作用的孢子粉水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醛酸的活性和過氧化氫的含量,能對抗糖皮質激素對小鼠脾臟DNA形成的抑制作用,促進肝臟脂肪堆積。孢子粉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能抑制小鼠細胞釋放組胺,刺激肝功能,降低血壓。"

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靈芝孢子粉中有機鍺的含量很高,是人參的3-6倍。張能仁等人在分析孢子粉中微量元素時,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西北王耀園靈芝孢子粉,測定有機鍺含量為5.9-N,有機鍺能促進血液循環暢通,增強紅細胞攜氧和吸氧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有機鍺還可與人體內的重金屬和汙染物結合形成鍺化合物,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為各器官和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有助於減少面部黑斑、雀斑和痤瘡的產生;可以避免皮膚粗糙和皺紋的產生,使細胞再生,保持青春活力。

靈芝孢子粉水提取物能抑制小鼠肌肉自發性脂質過氧化和鐵、鐵引起的脂質過氧化,減少丙醛的產生,抑制氧自由基的產生。還能降低2,4-二氰基苯氧乙酸引起的小鼠血清丙醛升高,提高正常小鼠肝細胞中能清除氧自由基的過氧化氫酶的活性。

具有抗菌、消炎、解熱、鎮痛作用的孢子粉中的牛磺酸,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神經傳導、視覺功能改善和鈣吸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抗菌、消炎、解熱、鎮痛等多種生理功能,可預防疾病,增強體質。

降轉氨酶降膽固醇靈芝孢子酸A可降低ccl、半乳糖胺、丙酸桿菌引起的小鼠轉氨酶升高:靈芝孢子粉內酯A可降低膽固醇。

鎮靜作用將靈芝孢子粉脫脂,用乙醇提取制成水溶液(孢子醇水),能減少小鼠自發活動,輕度降低肌肉緊張度,表現出良好的鎮靜作用,延長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這可能是因為它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對巴比妥類藥物的敏感性。"

臨床應用

靈芝孢子粉及其制劑可治療多種疾病,大多數臨床報道顯示副作用少。

治療糖尿病靈芝孢子能改善胰腺血液循環,提高胰腺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癥狀,對實驗性糖尿病有壹定療效。對臨床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有進壹步的研究。"

肝炎取散孢子粉,每次0.1 g,每日三次服用;或直接將孢子粉與白糖混合吞服。對急慢性肝炎有壹定療效。

治療癌癥的美籍華人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分析了大量醫學資料,認為靈芝孢子粉是治療癌癥的最佳藥物。這壹結論引起了國際醫學界和真菌學界的關註。毫無疑問,靈芝孢子粉將在防治這壹人類慢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做出重大貢獻。

其他方面:靈芝孢子粉對失眠、心悸、乏力等神經衰弱癥狀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可緩解放療引起的虛弱、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損、白細胞減少等癥狀。對降血脂有壹定作用。。。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上面提到的很多疾病目前還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靈芝孢子粉對改善癥狀的效果值得進壹步研究。同時,靈芝孢子粉的很多藥理機制還沒有深入研究,需要繼續。

深度討論。

靈芝作為壹種著名的藥用真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國內外對其研究也很多。而靈芝孢子粉的研究是近幾年才興起的,越來越受到重視。據報道,靈芝孢子粉的藥用功能是子實體的幾十倍。研究靈芝孢子資源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本等國已用靈芝孢子配制高級保健液12I,價格昂貴但廣受歡迎。但與日本等國相比,我國此類產品還很少,值得進壹步開發,以開發中藥寶庫,充分利用資源。相信隨著研發的深入,靈芝孢子粉必將在治療人類各種疾病和保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由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系寧正祥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