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籠湯包的傳說

小籠湯包的傳說

壹、南翔小籠包已有百年歷史。最初的創始人是壹家點心店――日華軒點心店的老板黃明賢,後來他的兒子才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也就是在這繁華喧鬧的豫園,

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面粉搟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只饅頭折襇十四只以上,壹兩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食本來就是壹門藝術,中國人發明的包子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壹個傑作,而南翔小籠更是把這壹藝術發展到了壹個極致。南翔小籠制作精細,它以精白面粉發酵為皮,選取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壹起,然後做成皮凍,拌入餡內。

揪出的面團大小均等,還用食用油抹其表面,這樣會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時候手要向上拉,它的優勢是皮薄,肉嫩,豐滿。熱騰騰的霧氣直往上冒,小籠包蒸好了,此時的小籠包壹個個雪白晶瑩,如玉兔壹般,惹人喜愛。戳破面皮,滑溜溜的汁水壹下子流出來。雪白的面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誘人到極致。南翔小籠包味美細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從當年第壹次在南翔小鎮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南翔小籠的變化令人矚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樸卻始終不變,始終吸引著壹批又壹批的食客。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壹口南翔小籠,然後細細品味,品味上海傳統的飲食文化,品味遠離喧囂都市的那份“鄉野”之情,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籠。

二、

灌湯包子是開封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72家正店之壹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東京第壹”。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

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壹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 他適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獎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面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就籠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於經營,備受顧客歡迎,此即為灌湯小籠包子。

建國後,灌湯小籠包子 得以發揚廣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壹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壹樓”先後發展了系列產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山楂、三鮮、南薺、麻辣湯和灌湯十大風味。“速冷包子”先後投放本市及鄭州、洛陽、杭州、北京等市廠,受到歡迎。90年代後期,隨者第壹樓集團公司的成立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地要求聯營或設店經營灌湯小籠包子的客商越來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設連鎖店20余家 。1989年以來,“第壹樓”小籠包子先後獲得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和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