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
1,用於咳嗽痰多。
半夏幹燥,有祛痰作用。咳痰主要是由於脾不化濕,痰飲積滯所致。是治療濕痰的重要藥物,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常與陳皮、茯苓同用。治痰多咳嗽,常與貝母同用。因其性溫,亦可用於治療寒痰,故宜與白芥子、生姜同用。因其祛痰能力較好,亦可治熱痰、風痰,可與瓜蔞、黃芩同用治熱痰。風痰者,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滿、胸痛、胸結等癥。
半夏具有辛散、溫通、化痰燥濕之功,故用於痰阻胸悶,可與陳皮、茯苓同用。若寒熱並治,可與黃芩、黃連、幹姜配伍,有解郁、散結、消腫之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常用於胸痛,與瓜蔞、薤白同用。治胸痹,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於癰、癰、腫痛、梅花氣等癥。
半夏還能化痰散結,可用於治療痰濕蘊結所致的腫痛,或痰氣互結所致的梅坑氣等癥。可用於治療腫痛和痰多,還可與海藻、黃芪、川貝配伍使用。壞疽未潰爛者,可用生半夏、生南星,拌醋外敷,有散結消腫之效。用於治療梅核氣,可與厚樸、紫蘇同用。
4、用於胃氣、惡心嘔吐。
半夏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用於多種嘔吐癥狀。使用時要根據不同癥狀給予不同的配伍。治胃寒嘔吐,可與生姜、藿香、丁香同用。黃連和竹茹可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對於孕期嘔吐,可配合廚土等產品;治胃虛嘔吐,可與人參、白蜜同用。
半夏的藥用價值
1,本經:“治傷寒,寒熱,堅心,下氣,咽痛,頭暈,胸悶,咳嗽,腸鳴,止汗。”
2、《別錄》:“胸膈滿痰熱,咳喘氣短,心口急痛脹滿,嘔吐不止;消癰消腫,流產,治痿黃,悅顏。生活讓人吐槽,熟悉讓人墮落。”
3、《藥性論》:“消痰生津,開胃健脾,止嘔,除胸中痰,降肺氣,治咳嗽。癰腫不是新生兒擦就能消除的,能去瘤去膽。氣虛痰,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嘔吐、惡心、霍亂、腸胃寒涼、痰瘧。”
5、《本草》:“主胃寒,嘔吐。”
6、《醫學源流》:“治寒痰寒,傷肺咳嗽,和胃氣,除胃寒,入飲食。有必要治療太陽下痰厥引起的頭痛。”主治秘訣》說,胃燥利濕,化痰,益脾胃,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7、《綱要》:“治腹脹,目不得腫,白濁,夢遺,服下。”
半夏的類型
1.生半夏:經除雜、篩灰入藥、潤片、幹燥後的生中藥材飲片,稱為半夏片。半夏生用毒性很大,不宜內服。所以,方中寫半夏者,指的是各種半夏炮制品,如姜半夏、半夏炮制品、清半夏等。如需用生半夏入藥,應特別註明。半夏多用於外用。在舊時代,它大多是用來擤鼻涕和誘導唾液,以治療暈厥,驚風或喉嚨痛。最近外用,消除癰腫、腫痛、癬癢。
2.半夏:又名半夏、黃半夏、京半夏、夏靜、京半夏。生半夏用明礬、甘草、石灰炮制後入藥。毒性低,祛痰作用強。半夏性溫,既能燥濕化痰,又有調理脾胃的功效。常用於脾虛濕阻、痰飲之證。
3、清半夏:又名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生半夏用明礬炮制入藥。清半夏的毒性和辛燥性降低,祛痰作用增強,適用於體虛痰多、輕度寒濕者。
4.姜半夏:又名江夏、江夏片。生半夏用水浸泡至味辣,用鮮姜、明礬煮透,取出曬幹至六七成,切片曬幹入藥。姜半夏毒性有所降低,性微溫燥,有燥濕化痰、減少不良反應、止嘔的功效。適用於脾虛、痰多涎盛、寒痰惡心咳嗽者。
5、仙半夏:又名盧希安半夏。生半夏浸泡在甘草、五味子、陳皮、枳實、枳實、川芎、沈香等14種中藥的煎煮液中。,然後曬幹吃藥。降低了半夏的毒性,增強了理氣化痰的功效。
6、青鹽半夏:又名鹽半夏。半夏用綠鹽水浸泡,曬幹入藥。降低了青鹽半夏的毒性,增強了清熱化痰的功效。多用於痰核梅核氣治瘰癧,化痰散結。
半夏白術天麻湯的實踐
半夏白術天麻湯,中藥方劑名稱。作為祛痰藥,由半夏4.5g,天麻3g,茯苓3g,橙子3g,白術9g,甘草1.5g組成。具有化痰熄風、健脾祛濕的作用。主治:風痰失調。頭暈頭痛,胸膈脹滿,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滑。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神經性眩暈、癲癇、面癱等。
本方之證因脾濕生痰,濕痰抑痰,肝風動,風痰擾排空所致。風痰擾亂,眩目清陽,故頭暈頭痛;痰阻氣滯,故胸膈悶,惡心嘔吐;如果裏面有痰,舌苔白膩;脈順,風主痰。治療宜化痰祛風,健脾祛濕。方中半夏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止眩暈。二者合用,是治療風、痰、頭暈、頭痛的重要藥物。
頭暈嚴重者,可加僵蠶、膽南星,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功;頭痛劇烈者,加牡荊、蒺藜祛風止痛;如果嘔吐嚴重,可加入赭石、旋覆花緩解嘔吐。氣虛患者,可加黨參、黃芪補氣;濕痰過多,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利濕除濕。陰虛陽亢、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