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黃芩
拼寫:秦煌·休
中文名稱:黃芩
來源:雙子葉藥黃芩的根。
功效:瀉實火,去濕熱,止血安胎。
主治:實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泄瀉、黃痘、熱淋、嘔吐、鼻衄、虛脫。漏,紅腫疼痛,胎動不安,癰癤。
性味:苦,寒。①經典:“苦而平。”②別錄:“大寒,無毒。”③藥性理論:“味苦甘。”
入心、肺、膽、大腸。①《品會要領》:“行太陰、陽明經。”(2)《綱要》:“從少陰、陽明六經、手足太陰、少陽入手。”(3)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解釋:“入肺、大腸、膀胱、膽經。”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 ~ 3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水煎服或研磨不灑。
應忌用藥物:《②本草經》:“脾肺虛熱者忌用。中寒泄瀉、中寒腹痛、肝腎不足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泄瀉、脾水腫性疾病、血燥閉經、氣虛呼吸困難、肺寒呼吸困難、血虛胎動不安禁用。"
藥物配伍:《藥對》:“山茱萸與龍骨使之。邪惡洋蔥。怕朱砂,牡丹,藜蘆。用柴胡,調理表裏,調和少陽;用白術,清熱安胎;用半夏,苦中帶苦;用黃連,清熱燥濕;配枳實、厚樸,消食和胃。
其他名稱:爛腸(牧婧)、溫璜、紅生、覃晶、陰頭、內虛(烏普本草)、郭本(廣雅)、空腸(別路)、秦原、金土茶根(東北藥廠誌)。以下植物同屬:①膠黃芩,又名黃黃芩。②雲南黃芩,又名西南黃芩。
處方名稱:黃芩、黃芩、秦子、偏秦、苦秦、淡黃黃芩、秦九、秦九黃芩、黃芩炭、炒黃芩、炒黃芩。
處方中,黃芩、黃芩、黃芩、黃芩指生黃芩。將原藥材除去雜質,曬幹,蒸透(或清水濕潤),切片,生入藥。傾向於清熱。
酒黃芩也是秦名酒。用黃酒噴黃芩片,拌勻,微潤,入鍋翻炒。清晰和上焦點。
黃芩炭的制備方法是將黃芩切片放入鍋中炸至外黑內黃。噴灑清水熄滅火花,並取出晾幹。傾向於止血。
商品名:黃芩:又名黃芩、黃芩、黃芩。老根節中心呈暗褐色或棕黑色腐片狀。
黃芩瓣:空心而不實心,分體。
調琴:又名調黃琴、紫黃琴、秦子、嫩黃琴、嫩秦琴。它是壹個薄而嫩的根,外面是黃色,中間是綠色。
大支琴:體積大,中空。
枝、琴:形體較小,空洞較少者。
秦簡:小的或斷裂的尾巴。
秦瓣:黃芩的壹片殘片。
熱河黃芩:又名貝芩。它產於河北承德和內蒙古趙萌。質量最好的。銷往全國並出口。其中最好的叫“大條”,主要是出口。
東秦:它產於山東。質量也不錯。主要銷往江浙,也銷往全國各地。
以上產品以根長、幹、實、黃為佳。
藥用部分:這種植物(黃芩)的果也用於藥。詳見專題文章。
動植物資源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雲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以下同屬植物也入藥:①毛黃芩分布於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雲南黃芩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③黃芩分布於甘肅、陜西和山西。④東北至寧夏分布的細葉黃芩。⑤滇西北分布的麗江黃芩。⑥黃芩莖高1o ~ 30cm,葉多為橢圓形。花冠白色,邊緣白色到紫色,紫色藍色。小堅果卵球形和具瘤。分布於四川西部。
藥材的采集與貯藏:至夏春季(也是秋季)的第壹次收獲。選擇生長3 ~ 4年的植物。挖出根部,除去莖苗、須根和泥,半幹時敲擊木塞,然後完全晾幹。
拉丁學名:黃芩黃芩黃芩,黃芩的原植物,同屬:①粘毛黃芩Bge。②雲南黃芩,③甘肅瑞香黃芩,伊氏黃芩。麗江黃芩,四川金絲桃黃芩,
炮制方法:黃芩:去雜質,去殘梗,冷水浸泡或沸水浸泡,撈出,充分濕潤,切片曬幹(註意避免暴曬過度發紅)。酒黃芩:將黃酒噴在黃芥菜片上,拌勻,文火煸炒,取出晾幹。(黃芩100斤/個,黃酒10 ~ 15斤)炒黃芩:將黃芩切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取出放涼。黃芩炭:將黃芩切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黃,邊緣發黑,但必須保存,噴清水,取出曬幹。
考證:出自《烏普本草》:“黃芩,二月生,葉紅黃,2244相值,莖中空,構件中等或方形,高三四尺,四月花紅色,五月黑,根黃色。從2月到9月。”(2)別錄:“黃芩生於秭歸,川而谷,冤獄之判。3月3日取根,陰幹。”(3)陶弘景:“黃芩今出彭城第壹,禹州也有。圓者以名秦而勝,破者以名秦而勝。其腹爛,故名爛腸。只有深色和實心的更好。”(4)《綱要》:“蘇秦為老根,中空,外黃內黑,今稱偏琴。秦子是壹個新根,它充滿了內在的物質,即所謂的調琴。或雲西秦空心多彩,北秦實心暗黃。”
藥材鑒別:幹燥根呈倒錐形,直絞,長7 ~ 27 cm,直徑約1 ~ 2 cm。表面呈暗黃色或黃褐色。上層皮膚粗糙,有扭曲的縱向皺紋或不規則的網狀,下層皮膚較薄,有光滑的皺紋或細皺紋,兩側有稀疏的疣狀根痕。硬而脆,易斷;切面呈暗黃色,中間為棕紅色。老根切面中心呈黑褐色或棕黑色腐片狀,俗稱“枯黃芩”或“枯黃芩”;或因中空而不硬,故為分體式,俗稱“黃芩瓣”。當暴露在潮濕或冷水中時,根變成黃綠色。無味苦澀。最好是又粗又長的條,質地紮實,顏色黃,皮幹凈。短條狀,質地松散,色澤暗黃,花瓣形狀較次。主產於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陜西等地。此外,遼寧、黑龍江也有出產。黃芩產於四川和雲南,是雲南黃芥的根。藥材外形相似,但較細,壹般直徑約0.5 ~ 1 cm,常分枝,黃綠色橫切面極其明顯,品質較差。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層有20多排木栓細胞,外緣多斷裂。皮質狹窄,細胞呈切線排列。有纖維和石細胞。韌皮部寬;有許多纖維和石細胞,單獨或成組散布。形成層環很明顯。木質部束呈層狀排列;導管單獨或成組分散,周圍有木質纖維束;木射線更寬;老根中央常有1至許多同心的木栓組織環。粉末:暗黃色。①韌皮纖維淡黃,紡錘形,末端尖或鈍,長565,438+0-200 (-2,765,438+0)微米,直徑9-33微米,壁厚,孔、溝明顯。②石細胞呈方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梭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4-48微米,長約85 (-160)微米,壁厚24微米;偶爾,黃褐色的石細胞呈圓形,直徑約66μm。③導管附近常有梭形木質薄壁細胞,壁稍厚,細胞不木質化,細胞中間有壹層薄隔膜。④韌皮薄壁細胞呈紡錘形或長圓形,有時壁增厚如珠。⑤網紋和鑲邊血管直徑約72μm,血管分子短,端壁傾斜,常延伸成尾狀;有時候是扭曲的。⑥木質纖維細長,壁稍厚,有斜孔或邊緣孔。還有澱粉粒和木栓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黃芩苷4.0%-5.0%,黃芩素、漢黃芩苷、漢黃芩素、新黃芩素、7-甲氧基黃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漢黃芩素、木蝴蝶素A、燈盞乙素ⅰ(skullcapflavoneⅰ,5,2ˊ-二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燈盞乙素ⅱ(skullcapflavoneⅱ,5,2ˊ-)。黃芩黃酮ⅰ的結構已被修正為黃芩黃酮ⅰ5,2ˊ-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此外,據報道還有木酚素A葡萄糖醛酸苷、5,7-二羥基-6,8,2 ˊ,3ˊ-四甲氧基黃酮、5,8,2ˊ-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5,8,2ˊ-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7-二甲氧基黃酮)、5,7,4-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4-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二氫乳清酸-ylin A和白楊素。再說了。它還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酸。
中藥化學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65438±05min,過濾,取濾液65438±0ml,加入醋酸鉛試液2-3滴,生成橙色沈澱;另取濾液1ml,加入少許鎂粉和3-4滴鹽酸使其呈紅色(檢查黃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