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黃鱔在我國江漢平原的端午節,會吃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端午的黃鱔,肥嫩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好吃,還滋補。所以民間有“黃鱔參加端午節”的說法。
吃面粉絲甘肅省民勤縣,端午蒸面粉絲。面扇是用發面蒸的,呈扇形,有五層。每壹層都撒上磨碎的熟辣椒,表面揉成各種圖案並染色,非常漂亮。這種飲食習俗據說是從端午節做、賣、送粉絲的習俗演變而來的。
在江西南昌吃茶葉蛋,端午節做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吃蒜蛋每到端午節,在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吃炒樁在福建晉江,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炒樁”。所謂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放在油鍋裏炸成壹大塊。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吃煎餅在溫州壹帶,家家戶戶仍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是用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大扁鐵煎鍋裏烤成滿月形狀、薄如絲的半透明餅,再塞上綠豆芽、韭菜、肉絲、雞蛋絲、蘑菇,卷成筒狀,壹口咬下,可嘗出多種風味。
◆最早的端午美食。
應該屬於西漢的“貓頭鷹湯”。引用《史記》、《武帝列傳》說:“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給百官喝的是貓頭鷹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風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過這兩天節,再用糯米葉包好,拌小米,用純灰汁煮。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端午節食品,叫做“甲魚”,在晉代只是曇花壹現,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唯有粽子,在《風土人情》中被稱為“粽子”,成為千百年來屈原傳說中最受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根據《地方風俗》記載的做法,當時的粽子以小米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餡料。然而,在註重飲食的中國人的巧妙管理下,我今天能看到的粽子在形狀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邊形、枕形、小塔形、圓棍形等等。粽子葉的材料因地而異。因為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葉包粽子。大多數人喜歡用新鮮的竹葉,因為用幹竹葉紮的粽子煮熟後沒有竹葉的香味。北方人習慣用蘆葦葉紮粽子。蘆葦葉細長窄,要兩三片重疊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萬別,有兩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瓏、不到兩寸長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鹹。北方的餃子以甜為主,南方的餃子甜少鹹多。素材的內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種:壹種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壹種是棗粽子,以棗和果脯為主餡。第三種是紅豆沙粽子,比較少見。華北還有壹種粽子,用黃米代替糯米,餡是紅棗。蒸熟了,看到黃澄澄的紅棗嵌在黏糊糊的小米裏,有人稱之為“黃金包裹的瑪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軟,分鹹甜兩個品種。用鮮豬肉腌制,用上等醬油浸泡。每個粽子裏面都是壹塊肥肉和壹塊瘦肉。湯圓裏面是棗泥或者豆沙。加壹塊豬板油在上面。蒸熟了,豬油拌豆瓣醬,非常爽滑適口。五芳齋生產的粽子尤其有名。餡料都是專人挑選,有八寶餃、雞肉餃、豆沙餃、鮮肉餃等等,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角餃子也很有特色。先將糯米和紅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鹽和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小湯圓。大火煮三個小時,然後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吃起來外酥裏嫩,還挺有味道的。
廣東中山鹿豆粽子的特點是圓棒形,手臂粗細。食材也有甜鹹之分。甜的有蓮蓉、紅豆蓉、栗子蓉、棗泥;鹹的有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
閩南的粽子分為堿粽子、肉粽子、豆粽子。堿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出來的。它又粘又軟又滑。加蜂蜜或糖漿的冰特別好吃。肉餡餃子的材料有紅燒肉、香菇、蛋黃、蝦皮、筍幹。廈門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歡迎,是用九月豆拌壹點鹽,用糯米包著做成的。蒸熟了,豆子聞著香,有人就著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