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黃酮和堿性礦物質等人體所必需的保健物質。其中含的蘇氨酸等8種氨基酸和黃酮等極有利於人體蛋白質構成與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可防止心血管等疾病的產生,因此,被譽為保健食品。
果實鮮食者少,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其加工品有鹹梅幹、話梅、糖青梅、清口梅、梅汁、梅醬、梅幹、綠梅絲、梅醋、梅酒等。梅在醫藥上有多種用途。如鹹梅有解熱、防風寒的功效。烏梅幹有治肺熱久咳、虛熱口渴、慢性腹瀉、痢疾、膽道蛔蟲、膽囊炎等功效。梅的花、葉、根、核仁等皆可入藥。梅的木材堅韌而重,色澤美觀,是優良的細木用材。梅的腌制品便於貯藏和運輸,宜在偏遠地區發展,是老、少、邊、貧地區脫貧致富的門路之壹。梅子屬堿性食品。與酸性食物搭配可以改善人體的酸堿值,達到健康養生之目的。例如:65公斤的人除以13等於5,則每天只要吃5顆梅子或50毫升的梅酒、梅汁就能夠改善人體的酸堿值。
梅子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鈉、磷、鐵、錳、銅、鋅……等多樣化礦物質。其中鈣、磷、錢等單位含量較其他種類水果高出甚多。此外梅子含有含量極高的檸檬酸,占青梅有機酸含量的 85%以上。其他尚有蘋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有機酸。蛋白質含量更是草莓、柑橘的兩倍以上,可以說青梅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是壹種絕佳的保健水果。 薔薇科喬木植物梅的果實。又稱梅子。初夏采收將成熟的綠色果實,洗凈鮮用,稱青梅;以鹽腌制、曬幹用,稱白梅;以小火炕至幹燥均勻,色黃褐、起皺,再燜至色黑備用,稱烏梅。用時去核(余見綠萼梅)。
性能
梅子性溫、味甘、酸,入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除煩靜心、生津止渴、殺蟲安蛔、止痛止血的作用;
參考
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糖類、谷甾醇、齊墩果酸樣物質等。能促進膽汁分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含烏梅的烏梅丸煎液能抑制蛔蟲的活動。此外,尚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用途
主治久咳肺虛、肺氣不斂、虛熱煩渴、久瘧、久瀉、尿血、血崩、大腸不固、蛔厥腹痛、嘔吐等病癥 ,
此外,梅子治療角質化肌膚,尤其對幹燥角質化的肌膚更有效。
《食療本草》:‘嚎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疾。治瘧方多用之。”
《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治久痢,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湧痰,殺蟲。”
《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癥,自汗,口燥咽幹。”
《本草拾遺》:“去疾,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痢,止吐逆。”
用法
煎湯,浸酒,或入丸、散。
註意
多食損齒,傷脾胃。
附方
1,烏梅麥冬湯:烏梅30g,麥門冬15g。加水煎湯,徐徐服用。
源於《必效方》。本方取烏梅收澀腸道、止瀉痢,以麥門冬與烏梅生津止渴。用於瀉痢而口幹渴者。無瀉痢者亦可服。
2,青梅酒:青梅250g,以白酒適量浸泡。每次服用1杯。
本品有和胃止嘔、止瀉之功。用於夏服腸胃不和,嘔吐腹瀉。
3,梅子漬白糖:每日吃1~2枚白糖梅子。功效:既可生津解渴,又可預防腸道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