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其抗炎作用不同於糖皮質激素,從1974開始,這類藥物在國際上被列為非甾體抗炎藥。
發展歷史
水楊酸鈉是最早用於治療風濕病和痛風的藥物(1875)。
法國拜耳公司藥物化學家霍夫曼制備了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保留了水楊酸鈉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但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19世紀以來,合成解熱鎮痛藥相繼問世,其中對乙酰氨基酚仍在臨床應用。
1963將吲哚美辛引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第壹節_ _ _ _水楊酸
水楊酸鹽是最早的非甾體抗炎藥,阿司匹林又稱乙酰水楊酸,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最持久的藥物。
阿司匹林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1.阿司匹林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可使發熱患者體溫降至正常,對體溫正常者無影響。其鎮痛作用對輕中度體表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有明顯療效。阿司匹林在臨床上常用於感冒、發燒、頭痛、偏頭痛、牙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痛經。
2.抗風濕阿司匹林在最大耐受劑量(3 4g/d)下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風濕作用,可在給藥後248h內緩解急性風濕熱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沈,故常用於診斷用藥和治療;還能明顯減輕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炎癥和疼痛。
3.血栓烷A2 (TXA2)和前列環素(PGI2)誘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中有COX-1和TXA2合成酶。它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TXA2,阿司匹林能與COX-1氨基酸序列第530位的絲氨酸結合,通過乙酰化不可逆地抑制COX-1的活性,幹擾TXA2的生物合成,進而減少血小板和血管內膜中TXA2的形成。因此,低劑量阿司匹林可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肌梗死、冠心病。
體內過程口服阿司匹林後,可從胃腸粘膜迅速吸收。在吸收過程中,其分子中的酯鍵容易被腸粘膜、肝臟和紅細胞中的酯酶水解。水楊酸主要存在於血液中,並以這種形式主要分布於全身的組織和器官。水楊酸的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85%,主要由肝臟代謝。水楊酸由腎臟排泄,占65,438+00%。排泄率和排泄量與尿液的酸堿度有關。在堿性尿液中,85%可以排出體外,而在酸性尿液中,只有5%可以排出體外。因此,服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可以大大加快其排泄率。
反作用
該藥短期內壹般解熱鎮痛劑量使用時不良反應少,大劑量使用(抗風濕治療)和長期應用時有壹定不良反應。
1.口服胃腸道反應可直接刺激胃粘膜,胃腸粘膜內存在COX-1,催化PGs的形成,後者對胃腸粘膜有保護作用。阿司匹林抑制COX-1,幹擾PGs(主要是PGE2)的合成,降低胃黏膜的保護功能。抗風濕劑量的阿司匹林可刺激延髓嘔吐化學感受器區興奮,引起惡心。
2.過敏反應。少數患者可出現皮膚和粘膜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和“阿司匹林哮喘”很少見。據研究,哮喘的發生與該藥抑制COX,進而抑制PGE的合成有關。PGE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對抗組胺引起的支氣管收縮。此外,COX的抑制增加了脂氧合酶的活性和白三烯的合成。白三烯是哮喘過敏反應的重要介質。
3.凝血障礙壹般劑量長期使用本品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延長出血時間。大劑量可抑制肝臟中凝血酶原的合成。
4.水楊酸反應是藥物過量時的毒性反應,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視力障礙、出汗、恍惚、惡心、嘔吐,甚至驚厥、昏迷。應靜脈註射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從而加快藥物從尿液中的排泄。
藥物相互作用
①阿司匹林與香豆素類抗凝藥、磺酰脲類降糖藥、恩尼巴比妥、苯妥英鈉、糖皮質激素合用,可增強這些藥物的作用,如延長出血時間、低血糖反應、誘發潰瘍等。②阿司匹林通過阻斷甲氨蝶呤從腎小管的分泌而增強其毒性。與速尿合用時,可與腎小管分泌系統競爭,減少水楊酸排泄,造成蓄積中毒。
③氨茶堿或其他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可降低阿司匹林的療效;酸性藥物可增加水楊酸鹽的血藥濃度;④阿司匹林聯合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可明顯降低後者的血藥濃度,增加胃腸道不良反應。
賴氨酸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dl-賴氨酸是阿司匹林和賴氨酸的復鹽,0.9 g相當於0.5 g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水溶性高,可制成註射劑。它不僅起效快、作用強,而且避免了口服給藥對胃腸道的直接刺激。靜脈註射的鎮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強4 5倍,可用於鎮痛和解熱。本品肌肉註射的生物利用度低於靜脈註射。
第二節_ _ _ _苯胺
非那西丁最早用於苯胺類衍生物,但因其毒性大,被對乙酰氨基酚(又稱撲熱息痛)取代,是除少數復方制劑外,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藥之壹。
對乙酰氨基酚
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對乙酰氨基酚具有與阿司匹林相同的解熱鎮痛作用,但其抗炎作用很弱,臨床上僅用於解熱鎮痛。而對乙酰氨基酚沒有明顯的胃腸道刺激性,適用於不適合服用阿司匹林的頭痛發熱患者。
在體內,口服易被吸收,0.5 1h達到最大血藥濃度。在通常的臨床劑量下,大多數藥物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結合形成無活性的代謝物,在更高的劑量下,當催化結合反應的代謝酶飽和時,藥物被肝微粒體的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謝為對乙酰氨基酚亞胺。苯乙酮亞胺是壹種有毒的代謝中間體。可以和谷胱甘肽結合解毒。當谷胱甘肽在長期用藥或用藥過量後耗盡時,這種毒性中間體以價鍵的形式不可逆地與肝、腎中的重要酶和蛋白質分子結合,引起肝細胞和腎小管細胞壞死。
不良反應及註意事項:對乙酰氨基酚為非處方藥。偶爾會出現皮膚黏膜過敏反應。長期使用可導致極少數患者出現腎毒性,如腎乳頭壞死、慢性間質性腎炎等。過量攝入(超過10 5g)可導致急性中毒性肝壞死。
藥物相互作用①苯胺與巴比妥類等肝藥酶誘導劑合用時,易發生肝毒性反應;②苯胺能延長氯黴素的半衰期,增加其毒性。
第三節_吲哚衍生物和類似物
吲哚美辛舒林酸
吲哚美辛
是壹種很強的非選擇性COX抑制劑,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自1963臨床應用以來,主要用於抗炎鎮痛,如關節炎、滑膜炎、腱鞘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而且對痛經也有很好的效果。對於新生兒或早產兒的動脈導管未閉,為0.10。
常見劑量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達35%至50%,約20%的患者必須停藥。頭暈、前額痛、精神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發生頻率最高。厭食、惡心、腹痛,誘發或加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胃腸道反應隨之而來;也可出現皮膚黏膜過敏反應、哮喘發作、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但很少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孕婦、從事危險或精細工作的工人、精神病、癲癇?患有活動性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禁用。
消炎痛
舒林酸
舒林酸是壹種具有亞碸樣結構的吲哚類似物,在體內轉化為硫醚樣化合物,從而對COX發揮強大的抑制作用。藥物t1/2為7 h,其活性代謝產物為18 h,適應癥與吲哚美辛相似。由於該藥在被吸收入血前很少被胃腸粘膜轉化為活性代謝產物,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較低。腎毒性和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低於吲哚美辛。
丙酸衍生物是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常用藥物有萘普生、布洛芬、非諾波芬、酮洛芬、氟比洛芬等。(這些藥物的化學結構見圖20-2)。
第四節_丙酸
在體內,這類藥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吸收量受食物和藥物影響較小。血漿蛋白結合率高,主要通過肝臟代謝和腎臟排泄。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有皮膚和粘膜過敏、血小板減少、頭痛、頭暈和視力障礙。
丙酸
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這些藥物是非選擇性COX抑制劑。它們具有很強的作用和突出的抗炎作用。除了藥效不同,其他藥理性質都很相似。萘普生的效力是阿司匹林的20倍。布洛芬和非諾波芬的藥效強度與阿司匹林相似,但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低於阿司匹林。患者服用這些藥物的耐受性明顯優於阿司匹林和吲哚類NSAIDs。主要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關節炎、急性肌腱炎、滑膜炎等。還可用於治療痛經。
第五節_選擇性環氧合酶-2抑制劑
高選擇性COX-2抑制劑是提供高效低毒的新型解熱、鎮痛和抗炎藥物的關鍵。最近合成了多種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美洛昔康、塞來昔布和尼美舒利,其化學結構如圖20-3所示。臨床上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和其他炎性疼痛。初步表明這些藥物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的優點。但這些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的長期療效和不良反應有待進壹步驗證。
美洛昔康
美洛昔康是壹種酸性烯醇羰基酰胺化合物。該藥口服吸收率為89%,t1/2的血漿消除率為20h。它由肝臟代謝,主要由腎臟排泄。其效力高於吲哚美辛、萘普生、阿司匹林和雙氯芬酸。臨床研究證明,每日口服7.5 15 mg對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炎和軟組織炎癥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但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無明顯影響。長期應用後胃黏膜損傷和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遠低於萘普生和雙氯芬酸緩釋片。
塞來昔布;塞來考昔
塞來昔布對COX-2具有高度選擇性,在靶組織器官中對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強約375倍。該藥口服吸收良好,血藥濃度達峰時間為24 h,蛋白結合率高,分布廣,血漿消除t1/2為11 h .
臨床上主要用於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牙痛的治療。該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於其他非選擇性NSAIDs。其中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傳統nsaid低8倍,長期治療(12 24周)後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比傳統nsaid分別低2.5倍和4倍。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是壹種新型非甾體抗炎藥,對COX-2選擇性抑制高,抗炎作用強,不良反應少。口服後吸收迅速且完全。其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9%,T1/2約為23小時。尼美舒利常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以及呼吸道、耳鼻喉科、軟組織和口腔的炎癥。偶爾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輕微。
第六節其他解熱、鎮痛和抗炎藥物
保泰松保泰松
雙氯芬酸雙氯芬酸請參考/Yao/nclass/151155155/148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