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老北京和清明節有哪些獨特的寒食?

老北京和清明節有哪些獨特的寒食?

傳統的寒食,又叫“換火節”,指的是家家戶戶燒了壹冬天的竈臺,開春後需要熄滅清理,所以停火壹兩天壹家人才能吃到寒食。在清明節眾多的寒食中,最著名的是老北京的寒食。老北京的冷食味道獨特,種類齊全,最著名的是“十三冷食”。所謂“十三絕”,指的是13種食物,如姜絲、硬面餅、inby、蜜餞卷、豌豆黃、艾窩窩、馬蹄燒餅、螺螄、仙人球麻花、驢打滾、糖耳、糖烤、芝麻糊燒餅。

姜片。又稱“姜醬叉”、“姜酥叉”、“蜜叉”。它不僅是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是各種各樣的北京茶。

茶是滿族和回族的儀式食品。滿族人設宴時,習慣上先用茶、茶,再用冷肉、熱食、甜食、湯等。,按順序。回族人不飲酒,但出於禮儀,往往以茶代酒,所以茶菜必不可少。

硬面和蛋糕。是北京小吃中夜宵面食的壹種,也是常見品種。硬面餅是壹種混合了糖的烤面粉,大小和壹個燒餅差不多。入口有嚼勁,微甜清香,用手掰就可以了。

由於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街上賣的小吃減少了,後來已經很少見到了。

老北京的Inby,男女老少都愛,又脆又油,真的讓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經常喜歡吃inby,喝豆汁壹定要吃inby。

Inby是壹種古老的食物,制作起來比較麻煩。因為勞動效率低,壹般餐館都不願意做。

說到炸inby,北京人都知道壹個“inby帥王”。他的技術不能和普通人相比。炸好的inby呈褐色,大小壹般,特別具有香、脆、脆的特點。如果放在桌子上,輕輕壹碰就碎了,絕對不會覺得硬。

糖卷。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也是京味小吃中的名品。主料為山藥、大棗,輔料青梅、桃仁、瓜子仁等具有滋補作用。同時,蜜餞也是壹種藥膳。

豌豆黃。這是北京春夏季節的壹道美味。主料是去皮老豌豆、瓊脂、白糖、清水、堿面。

按照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所以,每當豌豆黃春季上市,都會壹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

豌豆黃原本是民間小吃,後來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是用細白豌豆制作而成,成品呈淡黃色,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口感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愛吃而出名。

其制備方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熟、放入糖中炸熟、凝固並切成片。傳統上,它還嵌有棗肉。豌豆黃是典型的春季食品,在春季廟會上經常見到。比如三月三的蟠桃宮,“小棗粗豌豆黃兒”就是時令鮮品。艾窩窩它是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是春秋食品。後來壹年四季都有。愛窩窩原是“皇家愛窩窩”,後來在明代從宮廷傳入民間。每年農歷新年前後,這種品種在北京的小吃店供應,壹直銷售到夏末秋初。艾窩窩歷史悠久,明朝萬歷年間內參監劉若愚在《議事錄》中說:

以糯米加芝麻為涼糕,以藥丸為窩,即古之‘不倒’也。

艾窩窩作為老北京清真小吃,曾經寫過壹句詩:

白糯米放入蒸鍋,什錦餡和面粉搓。渾如湯圓,叫艾窩窩。

其特點是白如霜,質地細膩柔韌,餡料松甜。

切蛋糕也是壹種受歡迎的老北京清真小吃,尤其是在元旦。切糕壹定是普通人必吃的食物,主要是為了好運,因為它意味著“年年高”。馬蹄形燒餅因有兩層薄皮,內部中空,形似馬蹄形而得名。商河馬蹄燒餅歷史悠久,據說在清乾隆年間就已享有盛譽。據介紹,清朝末年,懷仁鎮某村經營馬蹄燒餅的張氏家族和康氏家族在縣城頗有名氣。他們做的燒餅過去常被商人帶到外地和京城,從此“馬蹄燒餅”不脛而走。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馬蹄燒餅和糖酥火燒作為貢品獻給乾隆皇帝,受到皇帝和大臣們的高度贊賞。由此可見,馬蹄餅幹和糖糕早已被人們熟知和喜愛的上河名所食用。螺螄翻身。這是北京的特色小吃,有甜和鹹兩種。原料是芝麻醬、面粉、香油、堿面、胡椒粉和鹽、老酵母。螺螄因外形相似而得名,質地柔軟,皮脆,鹹鮮可口。

紅燒麻花它在古代被稱為“圈餅”和“冷器皿”。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非常清楚地指出:

涼拌速食餃子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少許鹽,拉著繩鈕擰成環形,入口如淩雪般酥脆。

可見蠍子撚是古老的。痱子麻花是北京的精品小吃,很受百姓歡迎,制作比較麻煩。將明礬、堿、紅糖、桂花提前放入盆中用溫水溶解,然後將面粉倒入其中攪拌均勻。混合後搓成長條裝盤壹會兒,再拉成40克的小劑量。痱子麻花脆甜可口。

據說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年糕,自秦漢以來就成為寒食節必吃的食物。

蠍子麻花是將發酵的面粉揉成麻花形狀,然後油炸而成。是全國各地的小吃。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古代,麻花和痱子被視為寒食節的代表,在寒食節禁火的那壹天吃的比較多。

到了清代,根據禦廚的菜單記載為1785,即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馬掌傳,皇後用野果桌,每桌十五樣。其中有“麻花”作為小吃。

到了清代才把麻花和痱子分開。麻花又硬又粗,痱子又細又散,但都是油炸食品。

天津有名的桂花麻花,是用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發酵成面,再經過絞制、油炸而成。但也有叫“痱子麻花”的,比如天津的王記剪刀麻花,因條索散而不亂,麻花肌肉不緊繃在壹起而得名。

驢打滾又稱“豆面餅”,是北京小吃的古老品種之壹。它的原料是用黃麥水蒸的,水多面團稍軟。此外,大豆被油炸並卷成面粉。

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粉裹上黃豆粉搟成片,再裹上紅豆沙或紅糖,卷起來,切成100g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

在廟會上經營這個生意的大多是回民。小販只用壹輛手推車,手推車上的銅件打磨得鋥亮醒目,招攬生意。

黃豆是豆粉餅的主要原料,所以稱為“豆粉餅”。但為什麽又叫“滾雪球”呢?好像是壹個形象的比喻。制成後在黃豆裏打滾,仿佛鄉村真的滾雪球,揚起塵土,故名。

糖耳是北京小吃中的名品,又叫蜜撚,因形似人耳而得名。前人有詩說:

耳朵可以吃?經常和我的搭檔蜂蜜麻花。老盛指著前面第二輛公交車問誰好。

蜂蜜麻花色澤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都愛吃。有人形容為“嚼十裏擾民”,可見其在大眾中的受歡迎程度。

糖灼傷。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餐小吃之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最為著名。

首先要把紅糖和面粉揉搓烘焙,加入芝麻醬、桂花、油和芝麻醬餡;面團中加入幹面粉,發酵後調堿。做好面條後,將面條壓成0.5公斤的塊,搓成長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