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環境和文化特征
東北飲食文化圈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歷史特征
中國東北位於北緯42°至53° 34 '之間,是最寒冷的自然地區。處於強大的蒙古高壓之下,比地圖上其他任何地區都冷,這無疑是東北自然生態的基本特征,從而成為這壹地區文化歷史上的首要環境因素。東北地區的河流、湖泊和沼澤擁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不僅保證了植被的茂盛,也為陸地動植物的生長和物種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也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森林遼闊、草原遼闊的最優越地區,也是狩獵、畜牧、捕魚、種植最理想的自然綜合經濟區。
食品原料和自然資源應該是飲食文化的決定性環境因素,尤其是人類更依賴自然本身的飲食文化。在經歷了漫長的生態巨變的今天,我國東北地區的廣覆蓋森林仍有17萬公頃的天然林面積,占全國森林資源總量的60%。許多種、屬和大量動物生活在這裏,它們與豐富的植物山貨壹起為這裏的人們貢獻了美味的食物。豐富的水域為人類提供了種類繁多的魚類。廣闊的平原草原是獨特的畜牧業天堂。根據作者對14-19世紀東北地區文獻中已被用作食物的食物資源的初步研究和統計,情況大致如下:家禽70余種,家畜和哺乳動物50余種,魚類100余種,水果60余種,蔬菜100余種等等。直到20世紀中葉,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是“打麅子撈魚”,“野雞飛進電飯鍋”。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應該是東北飲食文化圈另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東北地廣人稀,生存空間廣闊,決定了單純“靠天吃飯”模式的經濟生活。人口對自然的壓力看似微弱,生態環境幾乎處於初級階段,瘦人口的消費只是鳥、動物、魚、水果、蔬菜等無數自然產品中極小的壹部分。這使得東北的優秀人才長期保持基本平衡。這個東北的美食天堂,直到本世紀初,還沒有因為糧食的壓力而遭到嚴重破壞。豐富的食物資源和相對稀缺的人口之間存在著合理的和諧關系。在自然界食物鏈循環過程中,大陸很多地區還沒有出現人為幹預造成的各營養級等級結構的顛覆和崩潰。”閑著沒事在野外瞎混”,這句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在流行的農村諺語,反映了東北農民經營粗放,謀生並不困難的基本歷史事實。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東北內陸地區的居民以合理的順序采用了畜牧、狩獵、捕魚、采集和種植等生產方式,並且都具有以肉類(動物、家禽、魚和奶)為主,植物性食物(谷物、水果和蔬菜)為輔的合理食物結構。在遼南,因為長期不同於內陸的地理歷史條件,形成了以植物為主,海鮮為輔的食物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