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分別為紅壹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三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
1、紅壹方面軍。1930年8月24日,紅壹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壹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
2、紅二方面軍。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壹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壹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壹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3、紅三方面軍。1930年1月,中央軍事部召開會議,決定統壹全國紅軍的番號和編制,將幾支較大的紅軍編為壹至八軍。4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紅軍按地域組成三個軍團。
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對該計劃作了調整,決定組成四個軍團,即三、四軍為第壹軍團,二、六軍為第二軍團,五、八軍為第三軍團,十壹、十二軍為第四軍團。
4、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
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
擴展資料:
概述:
紅壹方面軍:第壹、三、五、七、八、九軍團(長征前)。
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九軍團)。(二、四方面軍會師時)
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壹、三十三軍。(壹、四方面軍會師前)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第四、二十五軍,後四軍轉移開辟川陜蘇區,二十五軍留在鄂豫皖,後來長征至陜北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組編為紅十五軍團。
紅軍團長征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誌敏領導。
南方遊擊隊改編為新編第四軍:
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中國***產黨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決定將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紅軍遊擊隊分別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成立。
下轄四個支隊:第壹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新四軍隨即開赴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工農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