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修剪
單排和雙排帶狀茶園是目前我國茶樹的主要種植方式。由於建園的先後和栽培管理的差異,長勢相差甚遠。因此,在實施機械采收之前,必須根據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修剪,以滿足機械采收的要求。畝產150斤幹茶的高產穩產茶園,樹冠整齊,長勢好,機械采收前只需輕剪即可;園基差、管理不善、樹勢弱、早衰的茶園,必須先進行深修剪,待樹勢恢復後再進行機械收割。幼齡茶園或臺式修剪再修剪茶園,應在整形修剪後進行機械采收。為了滿足機械化采摘的要求,茶樹的修剪是不能省略的。如行距為1.5米的條植茶園,通常留有20厘米的作業車道,采摘寬度保持在130-140厘米。機采茶樹的高度不應超過80厘米。為克服葉層變薄、新梢密度增加、芽葉減少、夾葉增加等缺點,應在3-5年內進行壹次深修剪:春茶結束後,樹冠表面15 cm枝葉剪去,夏茶新梢長到15 cm以上時,留10 cm進行機械采收。
2.增加肥料
調查表明,畝產幹茶150公斤以上的茶園,主要土壤肥力指標應保持在有機質1.5%以上,全氮0.1%以上,速效磷10毫克以上,速效鉀80毫克以上。如果按純氮計算收獲400公斤鮮葉,則需補充12.5公斤純氮。由於產量集中,采摘強度大,施肥量要在此基礎上增加三分之壹左右。
3.中型機械采礦
適度機采包括批次數量和留葉數量兩個方面。與茶樹品種、樹齡、栽培管理水平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帶芽能力強的茶樹品種和施肥水平高的茶樹都可以用機器批量采收,成熟的茶樹可以比幼齡茶樹多。浙江省茶園壹般的做法是每年機采6-8批,即春茶2批,夏茶2批,秋茶2-4批。秋茶差別很大,要看當年秋季是否幹旱。目前中國有性群體種植的茶園比例很大,茶樹的發芽早晚明顯不同。即使是無性系品種,由於茶芽的部位不同,萌發也有自己的先後順序。針對這種情況,很多生產單位在春茶前期用手抓部位炒名茶;之後會進行機械化開采。這樣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提高新梢的整齊度,降低機采時的含莖量。
在機采適期,茶葉壹般在茶葉達到八成時開采,夏秋季以掌握六成左右為好。關於機采茶園留葉的問題,以大量的紅綠茶為例,湖南和安徽的經驗是,當新梢達到壹芽三葉或四葉的階段時,可以采摘壹芽二葉或三葉,這樣可以達到產量和品質優良的效果。經過2-4年的機械采收,壹些生產單位在季節和秋季提高和儲存茶葉,以恢復樹勢和增加葉層厚度。機械茶園的葉面積指數應保持在3-4之間。
4.選擇改良品種
試驗表明,適宜茶樹機械化采收的無性系品種應選擇發芽健壯整齊、茶芽肥壯、節間長、葉片直立的品種,如龍冰菁43號、、浙農12、福鼎大白茶、茶、10、14、顏等。茶樹專用肥是根據茶樹的吸肥特性和紅壤茶園的土壤特性研制的,最適合在紅壤茶園施用。據試驗,茶樹專用肥中茶1能促進生長,提高芽葉比例,增加春茶和夏茶產量,比不施肥增產30% ~ 40%。與常規施肥相比,產量提高15%,茶葉品質提高1-2級。
茶樹專用肥的施用要求如下:
5.應該早點申請。
茶樹專用肥呈顆粒狀,具有壹定的強度。只有施入土壤充分吸收水分後,才能逐漸釋放養分。所以它的溶解和營養元素釋放比單壹的化學氮肥慢得多,見效慢,損失少,後效長。
的特點。因此,專用肥的施用效果比單施氮肥好壹周或10天左右。如果作為春季催芽肥,應在3月初施入催芽,如果作為基肥,應在10初施入,可達到良好的越冬效果。
6.適當深度應用
為了防止肥效損失,必須深施。用作追肥時,幼齡茶園應施入5-7厘米深;成熟茶園的深度為8-12 cm。如果作為基肥,深度在20 cm左右。施肥時必須是溝施或穴施,撒施(或表施)會大大降低其肥效。
7.土壤幹旱未申報適用
在長江中下遊廣大的產茶區,夏秋之間經常發生“夏旱”,土壤幹燥,肥效不易發揮。此外,在幹旱時期,肥料的局部濃度過高,可能會造成肥害。因此,夏季和旱季不宜施專用肥,需在夏旱前施或推遲至夏旱後施。
8.以產定肥。
茶樹專用肥的主要營養元素含量是根據壹般茶園施肥水平的養分歸還規律配制的。施肥量要根據茶葉產量來定。以中茶1肥為例。每100斤茶葉需向茶園回施100斤肥料,分四次施:秋冬40%,春24%,夏秋季18%。以畝產幹茶150kg的紅壤茶園為例,每年施用中國茶0號肥150kg,其中65438+10月秋冬60kg,3月上旬36kg,夏秋茶分別27kg。
9.土壤測試和診斷施肥
雖然紅壤茶園土壤的農化性質壹致,但不同肥力水平的養分含量仍有很大差異。在有條件的茶區生產和施用茶樹專用肥前,應邀請有關科研單位和肥料廠農化服務部門對土壤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調整營養元素比例和微量元素種類,進行專業化生產,使茶樹專用肥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發揮作用。各種茶樹專用肥都有壹定的吸濕性,應存放在幹燥、通風、無陽光直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