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便利店擴張潮:水深火熱

便利店擴張潮:水深火熱

阿裏巴巴和JD.COM都推出了“夫妻店”的改造計劃:阿裏宣布在1年內開設10000家“天貓店”;JD.COM宣布未來三年將開設100家JD.COM品牌的便利店。

便利蜂、猩便利等初創企業也在過去壹年獲得1億元融資,以壹年數十家門店的速度開業。

……

瘋狂賽馬,紮堆撞車,壹時間,便利店裏的中國“江湖”硝煙彌漫。然而,這到底是風口還是虛火?

目前所謂的傳統便利店“正規軍”和新型電商巨頭“新勢力”都是以量為主要玩法,依靠短期的病毒式復制實現快速擴張。

近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波士頓咨詢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稱:2017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達到23%,市場規模超過190億元,開店數量和同店銷售額雙雙增長,壹二線城市市場空間巨大。

然而,高速增長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百貨、大賣場等業態的同店增長率已經逐漸跌至負增長區間,便利店作為小業態是少有的仍在增長的實體零售業態。

離消費者近、網點多的便利店成為線上落地、解決最後壹公裏問題的突破口。因此,便利店被資本巨頭盯上並非偶然,JD.COM便利店就是典型代表。

據了解,目前JD.COM的便利店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像阿裏巴巴壹樣“並入”夫妻店;另壹種是與公司合作,即公司選擇地點開店,JD.COM給它壹個頭銜,在檔次上高於夫妻店。兩種形式均由JD.COM提供,業主承擔裝修費用。然後店主從JD.COM壹個叫張寶寶的平臺上訂購貨物,貨物由JD.COM的配送系統送貨上門。所以,實際上,JD.COM相當於做了壹件B2B的事情,但沒有直接參與經營管理。

很明顯,這種合作,JD。COM的如意算盤是擴大線下流量的入口,做增量。那麽這給店鋪帶來了什麽好處呢?JD.COM便利店的壹位店主告訴《中外管理》,大部分店主還是有品牌意識的,想做高端,想出名。加盟7-11可能需要幾十萬的加盟費,但是和JD.COM合作不需要加盟費,還提高了店鋪的檔次和知名度。在店主看來,店家只用了JD。從JD.COM購買商品,僅此而已,沒有JD。COM的參與。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對《中國經營管理》表示:從積極的壹面來看,JD.COM、阿裏,以及其他很多巨頭做的“小店”,都是圍繞B2B展開的,也就是說大點是做供應鏈,實用點是做供應和批發,批發帶零售。因為大公司有供應鏈、價格、物流配送的優勢,做這個生意無可厚非。通過這樣的整合,從供貨開始,就將現有的傳統小店逐步改造,使其更加規範、可信、有形,甚至成為所有渠道中的樞紐。這是壹件有無限價值的事情。

中國零售和國外零售的壹個很大的區別是,這些小店雖然效率高,但整體形象相對落後。通過互聯網公司的賦能,這些小店通過互聯網化、移動化、數字化的轉型,實現了從傳統業態向現代業態的轉變。這也是新零售的重要內容之壹。

然而,周勇說,這個故事還有另壹面:小商店有自己的計算,他們實用而靈活,他們對價格敏感,成本控制比大型便利公司更有效。所以他們的原則很簡單:有利就做,不利就做。我不會被大公司忽悠。如果我看不到,我會馬上掉頭單幹,我還是會過得很好。

這樣,其實JD。COM對小店的粘性,或者說小店對JD.COM的忠誠度,並不是很高。然而,JD.COM絕對不會滿足於僅僅成為零售終端的便利店。它總是喜歡把菜做大,在便利店領域也不例外。

其實JD。COM的“方便”理念有模仿日本壹站式服務的意思。但是,大多數本土便利店都有壹個通病——“形似神似”,學了日本品牌的外在皮囊,卻沒有學到真正的內核。相比國外品牌,這些本土品牌更像是傳統雜貨店的升級。不僅產品同質化嚴重,服務態度和質量也難以與日本、中國和臺灣省相比。對此,周勇表示,從商品爬坡和業務爬坡理論來看,品牌、銷售、服務內容適當延伸,對顧客和商家都有好處。

但是,中國的消費者心裏有桿秤。他們對不同的服務需求有不同的品牌偏好,不會同意壹個商家滿足所有需求。所以,想成為“便捷的壹站式列車”,想把所有業務都做起來的想法,往往都是失敗的。

看到廣闊的市場前景,他們壹再加快開店速度,但開店速度快並不代表投資企業就能抓住便利店的本質。他們必須了解消費者,能否盈利是另壹回事。

作為試水“新零售”的入口,斑馬資本對創業項目“便利蜂”投資了3億美元,該項目被定義為技術驅動的創新型便利店企業。所謂創新,體現在便利蜂從壹開始就構建了“門店+App”雙線運營架構,購物體驗上有四種選擇:線上支付、送貨上門和線上支付、線下自提;在線上有兩種選擇:店內自助購物和取貨後在收銀臺傳統結賬。其中,送貨上門似乎是更多人認為的便利。其實只是店裏幾個店員送貨,運力肯定不夠,但短期內很難實現自建物流團隊。

便利蜂在公司願景中提到:“便利蜂將通過互聯網改善現有的零售模式。利用大數據和智能軟硬件,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購物體驗,以用戶為中心,圍繞每個個體用戶提供專屬服務,讓用戶獲得切實的便利。”

是便利蜂想要突破固有的購物體驗,這似乎與便利店的商業邏輯背道而馳,導致很多人直呼理解便利蜂。其實,便利蜂所謂的互聯網方式只是壹個附加的App,只是在結賬方式和商品推薦上與傳統便利店有所不同。而且便利蜂也沒有通過壹個App與其他便利店形成足夠的競爭差異化。在初期補貼停止後,如何吸引客戶留在App上,可能是方便蜂之後需要考慮的問題。

周勇說,做企業,壹定要洞察真正的需求,擊中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壹定不能幻想,更不用說幻想。幻想和幻想的結果只會把“虛假需求”當成“真實需求”。所以,“符合邏輯”的東西不壹定行得通,看似行得通的東西也不壹定有價值。如果創新不能讓消費者“愉快地接受”,壹切都是“白搭”。其實便利店的根本屬性是滿足消費者的基本便利需求,也就是把商品整理好,這是壹項“基本功”。至於其他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或者IP創新,只是“基本功”之後的壹種賦能。

相比較而言,作為傳統便利店的正規軍,北京“超市送羅森”(超市與羅森的合作結果)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更為精準。

超市的便利店業態真正開始是和羅森的合作。去年8月,北京海澱出現了三家名為“超市羅森”的便利店,壹炮而紅。目前已有9家超市開設了羅森。開店速度並不快,但值得註意的是,超市派羅森的“非典型”特點,註重因地制宜的復合業態——每家店都不壹樣。

以北京四道口羅森店為例。這家便利店是典型的復合業態,組合非常大膽。是“便利店+書吧+貢茶+鮮花”的模式。除了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消費者還可以在書吧點壹杯飲料休息閱讀。這種布局考慮與四道口店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店鋪位於海澱區學院南路,周邊有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10多所名校。所以這種書吧和貢茶的結合也很有針對性,所以比較受歡迎。日銷售額能達到2萬多元,在國內便利店中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對於目前便利店搶地盤的現象,超市發展董事長李延川對《中外管理》表示,除了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資本湧入,導致開店無序。比如壹些便利店開店成本太高,壹平米租金二三十元壹天。當然,錢都花光了,但這種店現在能不能盈利就值得懷疑了。“開店最重要的是妳得找準妳的客戶群,這樣妳才能知道妳要組織什麽樣的商品,什麽樣的環境。誰都想占地,誰都想開店,關鍵是要冷靜考慮這種業態。”李延川覺得。

10多年前,中國的實體商業有過瘋狂跑馬圈地、瘋狂開店的階段,結局現在已經很清晰了。大量商店要麽關門,要麽關門大吉。對此,周勇總結道:中國商人有壹種“狂妄自大”和“帝王情結”。15之前,稍微大壹點就囂張,想當“行業皇帝”,結果“零”;而我們現在的“商人”有壹種偏執,自說自話,就是沒有深刻洞察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事實上,便利店行業的整體盈利情況並不樂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能實現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全家、羅森等少數幾家。即使是眾所周知的7-11,在國內也無法穩定持續的盈利。此前也有消息稱,北京最大的連鎖便利店因為經營問題被迫尋求收購。

便利店比較火,水也比較深,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周勇認為,便利店行業並不好玩,全世界的便利店都是由大集團支撐的。便利店經營不好,即使是賠錢的人也會害怕“燒錢無底線”。所以認為便利店是投資人,很多會成為“炮灰”,沒有收益。

畢竟伊藤洋華堂花了40年才做出壹個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