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平利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

平利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

臉魚臉魚,也有魚叫漏。雖然有壹字之差,但意思是壹樣的。

說到面魚,就要先說攪球了。翻炒也是壹種特色飯,但我不喜歡這種吃法,所以不算在“我的菜”裏。

不管是攪拌丸子還是魚面,都得提前準備酸菜湯,就像羞面壹樣。

攪拌面團的配料壹般是玉米粉或豌豆粉,其他雜豆面也可以。做法是將水燒開,將面粉放入鍋中不斷攪拌,直至攪拌成糊狀。重點是壹定要攪拌的非常均勻,不能太濃也不能太稀。吃的時候先把炒面像菜壹樣放在桌子中間的碗裏,然後每人會盛壹碗酸菜湯,再把壹勺炒面泡在酸菜湯裏,然後撈起來吃。這真是壹團糟。

面條和魚多了壹道工序。妳得準備壹個專門用來做面條和魚的勺子。在農村,壹般用比小指還細的密眼火錐烙瓢就夠了。做菜的時候,先盛壹盆冷水,然後用眼睛把面團舀到勺子裏,放在冷水盆的上面,用勺子輕輕壹壓,這樣小面團就會不停地從眼睛裏漏出來,有點像蝌蚪,更像壹條浸在水裏的魚。冷卻壹段時間後,可以在碗裏撈出來,提前加入酸菜湯食用。如果再配上壹碗“踩”辣椒就太棒了。我相信妳吃飽了還是想吃的。

泡面外人都是便宜又健康的人:三天不吃酸,到處走。雖然我不是地道的安康人,但也對酸性食物情有獨鐘。最喜歡的主食是泡面。我不在乎十天不吃米飯。如果三五天不吃鹹菜,我會懷念的。

也許我天生運氣不好。有時候朋友請我吃飯或者其他應酬,回到家經常讓老婆再來壹碗泡面。不然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酸菜的制作方法大概有兩種:浸泡或腌制。泡菜壹定要隨泡隨吃,時間長了會變質;腌制的蔬菜可以熬過冬天,可以長期管理。制作酸菜的原料有很多,如芥菜、芹菜、白菜、豇豆、蘿蔔、蘿蔔櫻桃等。,可以做出很棒的酸菜。

泡面的種類很多,有掛面、拉(扯)面、刀削面、手工面等等。對於壹個小家庭來說,能經常吃到的大概就是手工面了。每個人口味不同,有的喜歡卷厚有的喜歡卷薄;有的喜歡切粗;有些人喜歡把它切薄。而我最喜歡的是卷薄切寬的那種。同時,在農村,搟面是女性技能的體現。有能力的女人是很講究滾動的。比如揉面,最明顯的講究就是做到“三輕”:壹是手輕,即揉完面,手是幹凈的;二是盆光,就是揉面的盆幹凈;第三,面團光滑,也就是揉好的面團光禿禿的。碾壓時還要保證用力均勻,碾壓圓潤,邊緣清晰,厚薄壹致。現在幾乎家家都買了小面條機,都想吃面食。三個錘子兩個棒槌就解決問題了,但是總覺得不用手,用搟面杖搟出來的面很好吃。

踩辣椒“踩辣椒”是陜南方言,意為搗碎。踩辣椒就是用錘子把辣椒搗碎,搗碎後的辣椒也叫踩辣椒。

這是菜單裏找不到的飯。在我家的飯桌上,幾乎每頓飯都有這樣的飯菜,或紅或綠。

鮮紅色,是幹辣椒做的。即在幹紅辣椒角中加鹽,放入辣椒窩中搗成細粉,再將蒜瓣搗在其中,使辣椒和蒜泥融為壹體,再加水糊制而成。

事實上,最好的食物是綠色的。其實是用新鮮的青椒做的。它的制作方式稍微復雜壹些。在農村,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青椒,壹般都是用鐵絲串起來,放在鍋穴的紅灰裏煮,然後“踩”在辣椒的窩裏。不然不容易搗碎,更重要的是不夠香,有草的味道。之後的做法和之前壹樣。現在燒柴少了,有人想出了另壹個辦法,就是先把青椒放在鍋裏炒壹會兒,再做“踩”制。雖然沒有在紅色灰燼中燃燒的隧道,但感覺沒有太大的不同。

玉米粥玉米粥,在陜南安康,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糊凍兒”,“凍兒”這幾個字壹定要連在壹起讀,這樣聽起來有點親昵。

10年前,我寫過壹篇散文《對玉米粥的思考》,表達了我對玉米粥的特殊感情。發表在《陜西日報》上,有讀者看後不屑壹顧,說是“做”出來的文章。我該怎麽解釋呢?人們不相信。別人不理解我,但我能理解他們。在我們食堂,我們偶爾會煮壹頓玉米粥。有些人吃飽了還想吃,但也有少數不想嘗。這很正常。

我十幾歲的時候,缺吃少穿。玉米粥是我經常吃的主食,但那時候玉米粥總是煮得很稀,用碗喝,或者摻了很多野菜。如果我能吃壹頓沒有蔬菜的幹玉米粥,那就差不多像過年了。而且那時候的玉米粥和玉米面筋也比較粗糙,連皮都舍不得剝,遠沒有現在加工的好。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吃得很甜。

現在生活好點了,也是玉米粥,但是比那時候精致多了。首先,在包骨散的選擇上,要選擇有光澤的,粗細壹致的,這樣口感好;烹飪時要求大火煮,小火煨。燉的時間越長,越香。此外,還經常會加入壹點米飯、綠豆之類的“調料”。對我來說,不管我是什麽樣的傻子,即使不需要壹口食物,我也能吃得飽飽的。

我已經很多年沒吃過原味槳包子了。但腦海裏經常浮現小時候在老家拉包子的場景,用手磨(磨)槳,采桐葉包槳包子,用手狼吞虎咽地吃槳包子。......

那時候因為青黃不接,玉米往往還沒有完全成熟,夏糧所剩不多,我就把只有七八成熟的玉米拉回來,把玉米的青殼撕下來,把玉米磨平,然後用小手磨成槳。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壹個小手搖磨,大概壹個臉盆大小。下面的風扇固定在壹個有四條腿的木架子中間。研磨中心有軸,上風扇套在軸上。中間有刺眼,是餵原料的地方,邊緣用硬木,固定在邊緣的壹個縫隙上,末端有圓眼。此外,還有壹個“T”形的研磨拐杖。與磨拐杖相連的地方是壹個豎鉤,頂端是壹個小圓柱體,剛好放入手掌的圓眼裏。“T”字的壹端是推動人發力的地方,即雙手抓住“T”字水平方向的兩側,用力向前推。借助慣性,上風扇向左轉動180度;再用力壹拉,向右就是180度,以此類推,周而復始,從磨眼中倒出的玉米種子變成濃稠的糊狀從磨縫中溢出,槳葉就這樣產生了。

把槳磨好後,放在壇子裏放壹段時間,會慢慢發酵,變得有點酸酸甜甜的,酸甜可口,這是最好的。從坡上摘些桐樹葉,包成三角形,放在鍋裏烤,然後拿個炕出鍋。這時,油桐的葉子被剝掉了,饅頭表面就形成了壹層薄薄的、亮黃色的殼。葉子的葉脈清晰可見。聞聞它,它很香。在它被進口之前,唾液就會流出。

這是最初的槳面包。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加調料,炸成油餅;在蒸籠裏蒸成碗和餅等。,不管哪種方式,都好吃。

糊凍面“糊凍面”是我們的俗名,其實它還有壹個更優雅的名字叫“鯉魚鉆沙”。

涼粉就是玉米粥,涼粉就是玉米粥裏的面條。這飯看著有點稀裏糊塗,果凍不是果凍,面條也不是面條,但是吃起來真的很好吃。凍面的糊法很簡單:水燒開後,撒上適量的玉米面筋,煮壹會兒,然後把面放進去壹起煮,最後加入炒好的酸白菜或酸菜,煮壹會兒再舀起來吃。

上面的做法只能是凍面糊,不能讓人聯想到“鯉魚鉆沙”。其實做“鯉魚鉆沙”的面條壹定要用搟面杖搟出來,不能搟得太薄。面條要切的寬壹點,大概兩寸長,這樣和稀稀拉拉的玉米粥壹起煮,不管是在鍋裏還是碗裏,看起來都會有點像鯉魚鉆沙。

我想知道是誰發明了這種飯。但我猜這壹定和過去生活的困難有關。我小的時候,米、白面之類的面米還挺匱乏的。每頓飯都是粗糧為主,壹年到頭幾乎吃不到壹頓米飯或者白面做的飯。做米飯的時候,總是會摻入大量的玉米、紅薯、南瓜或者其他蔬菜,當然,面食也要摻入其他“調味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聰明的祖先做出凍面這樣的飯菜也就不足為奇了。本來就是稀裏糊塗的壹頓飯。它曾被賦予“鯉魚鉆沙”這樣壹個美麗的名字,充滿了詩意和浪漫的味道。

酸湯拌湯酸酸甜甜的。“甜”是相對於酸而言的,只要不是酸的食物,都可以說是“甜”,這是陜南安康壹些地方人們區分食物味道的習慣稱呼。

我最喜歡的食物是酸湯面,尤其是豌豆面酸菜拌湯。如果妳前壹天晚上喝醉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妳會感覺行動遲緩,而且病得很重。這時候如果能吃兩碗豆芽酸菜湯,立馬神清氣爽。

酸菜更好味道要正宗,顏色要明黃色,入口要酥脆。

攪拌均勻。最好拌成米粒之類的小顆粒,盡量不要大面團。

宜薄宜厚。混湯不像玉米粥,再稠也能吃。湯太濃就不是湯了。太稀了就不好吃了。

應該配上辣椒。嘴裏吃著辣絲,熱氣騰騰,臉上出汗,這就夠了。

在我看來,把豬血子叫做豬血子似乎更準確,因為它和豆腐幹很像。人們之所以稱豬血為Baer,是因為它的形狀類似於陜南農村用粗面粉做成的饅頭,俗稱Baer。

在我的家鄉,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在冬天烤豆腐幹。很簡單,就是把豆腐塊放在壹個花篩子裏,在篩子的四個角上系上繩子,然後高高地掛在爐子上,煙熏火燎。十個半月後,水汽幹了,原來的豆腐塊就烤黑了,又硬又硬,可以拿起來吃,壹兩個月也不會壞。將豆腐幹切片炒川味豬肉,或者將炒好的豬肉絲,既好吃又好吃。

豬血的主要成分是豆腐。烘烤前,將豆腐碾碎,加入少量豬血,加入適量肉末,加入蔥、蒜、花椒粉等香料,加入精鹽,拌勻,再揉成壹團,就像粑粑壹樣。烤法和烤豆腐幹壹模壹樣。

吃的時候先用清水洗幹凈,然後放在水裏煮壹段時間,再切成塊。鮮紅漂亮,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吃起來很好吃。如果加上調料和涼拌作為壹種開胃菜,或者和酸椒、酸蘿蔔片、豬肉片壹起炒,會是更難得的美味。

臘肉餅陜南安康的臘肉很有名,最有名的當然是八仙臘肉。早在幾年前,八仙臘肉就出口到了北京、上海、Xi等大城市。

陜南農村家家戶戶都想熏臘肉。冬天的臘月,他們把常年餵的大肥豬宰了之後,把大塊大塊的白豬肉放在棕櫚葉做的絞索裏,然後放在壹個大木缸裏,壹層壹層地撒上鹽,過壹兩天就拿出來掛在爐子上固定的釘子上烤。十天半個月後,白皮變成棕紅色,水汽幹了,就可以搬到另壹面墻上掛了。想吃肉的時候,拿壹塊,隨時煮。

培根可以做很多種菜,培根蛋糕只是其中壹種。做法是:將白面加水調稠,加入精鹽、蔥花、苜蓿草粉、胡椒面等調料,然後將煮好的臘肉切成薄片放入其中,使面條包裹均勻,再取出放入鍋中煎成餅。

這道菜通常在妳喝酒的時候上。雖然是裹著肥肉,但是吃個三五塊也不會覺得膩。即使不比吃肉長,也能吃壹兩片。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