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肺源性心臟病怎樣治療?

肺源性心臟病怎樣治療?

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後發生心力衰竭的壹類心臟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患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隨年齡增長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區、高原地區、農村患病率高。其原發病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最常見。急性發作以冬春季多見,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肺、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為肺原發性疾病的癥狀,肺氣腫和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征及肺性腦病等。心電圖、X線檢查有且診斷。治療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氣,合理氧療為主,必要時可應用利尿、擴血管藥或慎用小量強心劑。

本病屬於祖國醫學“咳喘”、“痰飲”、“心悸”、“水腫”等病範疇。本病臨床除有肺的咳、痰、喘三大癥之外,並有心、脾、腎等其他臟腑的癥狀,如心悸、氣短,紫紺、納差、腹脹、浮腫、尿少等癥狀,病機多為本虛標實。急性發作期,為新感引動外邪,使病情嚴重發展。

治療1.外寒內飲證主癥咳喘,不能平臥,痰白而粘不易咳出,唇舌青紫,苔黃白,脈細數。方壹小青龍湯加減來源《傷寒論》組成黨參18克,桂枝10克,細辛3克,幹姜6克,白芍12克,麻黃5克,五味子6克,瓜樓12克,白果10克,桑白皮12克,款冬花10克,紫苑12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氣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麻黃發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強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藥起調和營衛;幹姜、細辛散寒溫肺、化痰滌飲;加瓜蔞清肺化痰,利氣寬胸;桑白皮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款冬花、紫苑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白果化痰、止咳、補肺;生石膏清熱;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此咳喘為慢性喘息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而致。痰多重不得平臥、邪實正虛,易外感,生病時兼夾風寒,故益氣散寒為本,止咳平喘為標,標本兼治。收到增強體質,平喘止咳之功效。衛氣固,外感亦少,再佐以活血和胃之品,調理善後,鞏固療效,配合適當的體力鍛煉,使的病人恢復正常工作。方二射幹麻黃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射幹10克,麻黃8克,幹姜10克,細辛3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五味子6克,大棗10克。

功效溫肺散寒,豁痰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射幹、麻黃,宣肺平喘,豁痰利咽;蘇子、沈香,直折逆氣;幹姜、細辛、半夏溫肺蠲飲降逆;蟬蛻、僵蠶開肺閉、降逆氣;紫菀、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棗斂肺補肺。

按語氣虛者可加黨參、白術。

2.痰熱阻肺證主癥素有痰飲,近加外感,咳嗽氣急口渴,自覺內熱,四末欠溫,二足浮腫,苔薄白膩,脈小數促。方壹張氏經驗方來源《張伯臾醫案》組成麻黃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3克,黨參9克,熟附子9克,炙蘇子9克,開金鎖30克,魚腥草30克,防己12克,澤瀉18克。

功效益心氣清化痰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用麻杏石甘清熱化痰;加黨參、附子補益心氣;防己、澤瀉利水化飲;魚腥草清熱解毒;炙蘇子除氣平喘、止咳化痰。

按語此為外感引動宿痰、肺病及心的重癥。凡痰飲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飲者,責之於肺、心、脾、腎。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氣虛而痰飲內停,病久則必及心,心氣亦弱。虛人復加外感,則實其實,虛其虛,遂致咳喘脈促,飲溢經絡而腫,本虛而標實也;口渴、自覺內熱,四末欠溫等癥,為寒熱錯雜之象。據張老經驗,凡治痰飲久疾,必探其本而標本兼治之,方能獲救,若壹味治標,必傷其正,非其治也。方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熱之時,又用參、附等品補益心之氣,標本兼顧,藥效卓著。方二麻杏石甘湯來源《傷寒論》組成麻黃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石膏30克。

功效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黃***奏清裏達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

按語可加薏苡仁、冬瓜仁、葦莖、地龍清熱化痰定喘。

3.痰瘀心肺證主癥咳嗽,氣喘,痰多,胸悶,心悸,下肢浮腫,尿量減少,大便四日末行,唇舌黯紫少苔,脈弦滑。方壹化痰祛瘀湯組成桃仁12克,杏仁12克,廣地龍15克,昆布15克,全瓜蔞15克,白術15克,琥珀3克,檀香6克,海浮石18克。

來源(朱良春,新中醫;1983;(11):18)功效消痰行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桃仁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廣地龍清熱通絡,平喘利尿;瓜蔞潤肺化痰;白術健脾化痰;琥珀鎮靜安神;檀香理氣和胃;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

按語唇舌黯紫,辨證屬瘀血無疑。痰熱瘀血阻於肺,氣道壅塞,故咳喘;肺失通調水道,則見水腫,心悸。大便閉結主因在肺,蓋肺與大腸相表裏,治以宣肺化瘀,消痰利水。方二血府逐瘀湯來源《醫林改錯》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殼6克,牛膝9克,當歸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因瘀血停滯於胸,使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熱,則會瘀熱上沖、胃氣上逆。本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殼、桔梗開胸行氣;牛膝引熱下行;生地清熱養陰;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本方為王清任治療瘀血積於胸中,氣機受阻所致,配伍得當,療效確切。也可選用桃紅四物湯。

4.陽虛水泛證主癥心悸,喘咳不能平臥面浮,下肢浮腫,甚則壹身盡腫,腹部脹滿有水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沈細。方壹真武湯來源《傷寒論》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

功效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因脾腎陽虛,水氣內停,氣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氣溢於肌膚,故肢體浮腫;濕邪下註,故腹痛不利;筋脈失養,故身體震動。水停三焦是本方證的主要病機,治宜溫壯腎陽,兼以健脾利濕。方中熟附子溫腎助陽;雲苓、白術健脾燥濕制水;生姜宣散水氣;白芍斂陰護陰,緩急止痛,利小便。

按語趙錫武名老中醫經驗方:生石膏12克,麻黃3克,甘草9克,雲苓12克,白術9克,白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車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大棗9克;水腫勢劇,心悸,喘滿,依息不得臥:加沈香、黑白醜、椒目、葶藶子。方二苓桂術甘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豬苓16克,澤瀉16克,白術10克。

功效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茯苓為君,取其健脾利水,滲濕化飲,非但消已聚之飲,且可祛飲邪之源。飲為陰邪,非溫不化,故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降沖.與茯苓合用,既可溫陽以助化飲,又可化氣以資利水,尤能平沖降逆。苓桂相伍,壹利壹溫,通陽化氣,利濕化飲,對於水飲留滯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卓功。濕源於脾,脾陽不足,則濕從中生,故又佐以白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脾氣健運,水濕自除;佐使以甘草,壹者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壹者以復脾胃升降轉輸之權。藥僅四味,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

按語氣虛可加人參、黨參。

5.陽脫證主癥面色黯滯,唇及四肢紫紺,咳嗽氣急,心悸,坐臥不寧,肢冷,脈伏,舌紫暗,苔白而灰糙。方壹回陽湯來源(魏長春,浙江中醫學院,1989;(10):422)

組成茯苓9克,黨參9克,淡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幹姜3克,黑錫丹3克。

功效回陽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黑錫丹溫壯下元,鎮納浮陽;茯苓利水消腫;黨參補氣健脾;附子回陽救逆,幹姜溫中逐寒,回陽通脈;炙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

按語可加益氣之人參、回陽之肉桂。嚴重可用西藥治療。方二四逆湯來源《傷寒論》組成熟附片15克,幹姜9克,炙甘草8克。

功效回陽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少陰陽衰,必然是陰寒內盛,病情深重,正氣衰減。病人缺乏陽氣來溫養肌體,而且脾土也不能溫暖,心神不能溫養,血脈也不能鼓動。故要用大辛大熱而又可以歸少陰經的附子,來回陽救逆。本方中熟附片回陽救逆,驅散陰寒;幹姜溫中祛寒;炙甘草溫中益氣,也能制附、姜兩藥的燥性。

按語本案肺心病有喘脫之險,魏老認為證雖屬於外邪引發,但體溫不升,外無表癥可見,亦無痰熱交阻之象,屬久病精氣內虛,陽脫於外之侯,故無需宣肺,急予益氣、溫裏、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