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中富含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主要通過消化道和皮膚擴散進入人體。如壺、碗、杯、盤等刻有寶石的餐飲用器皿,其元素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
當人們佩戴寶石飾品時,其元素通過與耳垂、頸部、胸部、手腕、手指和發際線的皮膚直接接觸而進入人體。寶石發出的負離子通過呼吸道進入,被人體吸收。還有遠紅外線、生物電等養生功效。
祖母綠的清潔和保養:
1、翡翠的定期清洗保養:如果表面因長期佩戴而變臟,用清水清洗幹凈後再用馬尾鬃刷輕輕掃過翡翠。這樣,腐蝕性物質就很難長時間存在於翡翠表面而對其造成破壞。記住,洗澡或者運動的時候最好把玉摘下來。
因為沐浴露或汗液是壹種含有酸堿的腐蝕性物質,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造成光澤喪失。通常翡翠清洗後可以用少量的白茶油潤濕保養。既能鎖住翡翠的水分流失,又能提高翡翠的光澤和水分。
2.每次清洗時註意觀察掛繩是否磨損,鑲嵌飾品是否松動,以便及時發現及時檢查維修,及時送回店裏維修,避免掛繩斷裂、鑲嵌松動造成翡翠損失。
3.翡翠經過烘烤後,會使其內部分子體積增大,使翡翠變得異常,使翡翠失去濕潤的水分,使其品種變幹,顏色變淺。所以去沙灘等陽光強烈的地方盡量不要佩戴翡翠飾品,避免陽光直射。
4.喜歡蒸桑拿的朋友,在進入桑拿房前也要摘下玉石飾品,不要讓玉石長時間停留在濕熱的環境中;烹飪時,盡量避免玉石與高溫或明火接觸。烹飪時最好將玉飾品取出,以防玉受損。
擴展數據:
翡翠的鑒定:
1,光澤度。翡翠經過強酸強堿浸泡後,結構疏松,未充滿前表面有溶坑,使其擴散,光澤減弱。翡翠在加入樹脂或塑料等有機填充物後,往往會出現樹脂光澤或蠟光澤,或混合了樹脂光澤和蠟光澤的玻璃光澤。
2.顏色。由於翡翠的結構已經被破壞,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變化,《B貨膨脹》中翡翠的顏色分布沒有層次感。經過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綠色雖然還是原來的顏色,但是經過酸溶液浸泡後,底色變白,綠色分布浮動,原來顏色的取向也被破壞,看起來不自然。
3.結構。翡翠被強酸強堿腐蝕後,壹些物質被帶入帶出,沿著礦物晶體在表面和內部形成腐蝕,產生內部連通的裂紋。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內部縱橫交錯的裂紋。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蝕坑或蛛網狀網狀結構清晰可見。
4.表面特征。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硬度與翡翠本身差別較大,原生裂隙中有明顯的沖溝,充填物明顯低於兩側,多處裂隙形成縱橫交錯的溝壑。在大的“溝渠”中可以看到膠結物或殘余氣泡。經過較好加工工藝的漂白、填充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不存在這種現象,需要更仔細的觀察和判定。
5.密度和折射率。大多數經過漂白和填充處理的翡翠,密度和折射率略低。密度為3.00 ~ 3.43 g/cm,折射率約為1.65(點測)。但由於翡翠的礦物成分復雜,部分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可能較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通常不能作為判斷翡翠是否被填充的依據。
6.熒光。無或弱強紫外熒光,熒光分布均勻或斑片狀。早期的“B貨”翡翠大多有熒光。短波:弱、黃綠色或藍綠色(藍白色);長波:中到強,黃綠色或藍白色。而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很弱或者沒有熒光。
百度百科-翡翠
人民網-專家解釋瑪瑙和翡翠的保健功效。
人民網-翡翠保養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