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料豐富,選料嚴謹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都比較大,還擁有很長的海岸線,物產豐富。加之中國菜多為熟食,多種原材料均可使用。有壹句俗語稱:“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幾乎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中國菜的食材。中國菜不僅動物原料用得廣,植物原料的選擇同樣廣泛,早在西周時期,有文字記載的可食用植物物種已達到130多種。但在中國菜中,名菜常選擇名貴的食材,如燕窩、魚翅、熊掌、鹿尾、虎骨、猴腦等。其中部分食材取自保護動物,所以某些名菜因取材困難而無法烹制。目前,很多烹飪家使用替代品進行嘗試。
(二)刀工精細
中國菜的原料大多加工成小塊宜食的尺寸,不像西餐在食用時進行二次切割。中國菜對刀工非常講究,有切(直刀法)、片(橫刀法)、剁、剞(雕刻圖案)等多種,技法有刻刀法、滾刀法、鋸刀法、反刀法、推刀法、切刀法,刀工處理的工具主要是菜刀和砧板,可將原料切成片、絲、條、塊、丁、粒、米茸等形狀,並要求其大小、厚薄、粗細均勻。有些原料經廚師的刀工後可拼成栩栩如生的美麗圖案。
(三)註重火候
中國菜烹調方法非常多,有涼拌、炒、爆、溜、煸、蒸、熬、煮、燉、煨、燴、氽、涮、燒、焯、鹵、醬、煎、炸、燜、烤、焗、熏等幾十種,每壹種又可分為好多小類。中國菜在制作過程中還十分講究火候,以最簡單的蒸排骨為例,蒸的時間長了,肉就老了,時間短了,則還沒熟透。火候是中餐烹飪技術的核心,火力可分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最終要達到“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爛而不化”。
(四)講究調味
味道分基本味和復合味兩種。基本味即酸、甜、苦、辣、鹹等,比較單壹;復合味有酸辣、鹹鮮、魚香等,各種調味技藝有上百種之多。其中以四川菜最為典型,其以“壹菜壹格,百菜百味”的特點為世人所稱道。中國菜除了講究口味變化外,在烹調的過程中還能巧妙地運用不同的調味方法。同等量的調味品在菜肴加熱的不同程度加入酒會形成不同的口味。
(五)重視色香味俱全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裏寫到:“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墻”;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準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如“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壹只羊只有四兩肉能用作原料,雖經暑毒,終不腐敗。
(六)講究飲食禮儀
中餐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壹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中餐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六種。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紙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中餐上菜的順序壹般是:先上冷盤,後上熱菜,最後上甜食和水果。用餐前,服務員為每人送上的第壹道濕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臉。在上蝦、蟹、雞等菜肴前,服務員會送上壹只小小水盂,其中漂著檸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蘸濕指頭,輕輕刷洗,然後用小毛巾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