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魚和鱅魚的傳統搭配比例為3:1,即三條鰱魚帶為1鱅魚,分別為75%和25%。根據生產實踐,在鰱鱅的放養結構中,鰱的比例小於20%或大於80%時,鱅魚的生長速度較快,鰱的放養比例在20% ~ 80%之間時,鱅魚的生長速度會受到抑制。以鱅魚為主養魚時,應配少量鰱魚或不放養。?
2、炒絲襪
以往湖泊水庫鱅魚的放養規格壹般在13.2㎝左右,但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需要0.15-0.5kg/尾甚至1.0kg。
放養時間:應在冬季或初春水溫5 ~ 10℃時進行。此時有利於魚種的高密度運輸,可以減少運輸中的人員傷亡;魚種和猛魚的活動能力減弱,猛魚對放養魚種的危害相對減少。
放養地點:宜選在水庫上遊肥沃的海灣,水深較淺,避風,陽光充足。這樣,遠離水庫下遊的溢洪道和泄洪洞,可以減少放養魚類的逃逸機會,縮短對大水面環境的適應時間,加快生長,提高成活率。
放養天氣:應選擇晴天,不要選擇刮風、下雪或結冰的日子。
檢疫和消毒:魚病檢疫和魚類消毒必須在魚群入庫前進行。嚴禁在倉庫內存放患有傳染病的魚類。
謹慎操作:長途運輸的魚種運到水庫後,要用水庫水慢慢加入魚容器,待容器內水溫與水庫水溫差不大時再慢慢放入水庫。放入水庫後,放養人員也要站在水庫邊緣或船上,用槳輕輕攪動水庫水,慢慢帶動魚種遊向大水面。?
3.水質控制
調節水質有三個功能:
首先是改善水質。微生態制劑中的有益菌進入水體後,發揮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並快速分解排泄物、殘留飼料、動物殘骸等有機物。對養殖動物,有效降低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濃度;
其次,有機物分解後的鹽分為單細胞藻類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營養,單細胞藻類的光合作用為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和培養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了溶解氧。
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維持和創造良好的水質條件,能長期維持水質的穩定,做到水、肥、穩,有利於養殖對象的健康生長。同時還可以增加養殖水體中的浮遊動物和有益藻類,擴大餌料來源,降低生產成本。
第三是疾病預防。將添加微生態制劑的有益菌應用於水產養殖水體中,不僅可以競爭擊退病原菌,維持水體微生態菌群的生態平衡,避免水生生物受到病原菌的攻擊,還可以產生抗菌物質和多種免疫促進因子,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加強機體的反彈反應,增強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
食物使用
飲食習慣分析
過去,在自然環境的低水平養殖條件下,鱅魚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根據對鱅魚食性的研究,必須提供大量的有機肥來培養大型植物、浮遊動物和腐殖質。當水體缺少大型植物時,
有機肥中的腐殖質作為鰱魚的主要餌料。而在肥水條件下,浮遊生物主要是個體大於50微米的線狀矽藻、甲藻、隱藻、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物種,而這些正是鱅魚的過濾對象。?
肥料使用
原理:通過向水庫、湖泊等大型水面投放有機肥、無機肥、生物復合肥,增加水體中氮、磷等主要營養元素含量,提高水體初級生產力,增加鱅魚產量。
漁業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機肥,如糞肥、堆肥等,後來使用無機肥。原來的有機肥營養全面,有效成分低,肥效慢,限制了魚的生產。無機肥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短,成分單壹。主要養殖小型綠藻和藍藻,對鰱魚生長有利,對鱅魚養殖不理想。
用現代生物技術分解傳統有機肥,並適當摻入無機肥制成的現代漁用生物有機肥,不僅含有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還含有平衡的微量元素、大量的腐殖質、肽類、有益菌和肥效增強劑。有施肥、改良、控水的作用。
也特別適合養殖鱅魚喜食的浮遊生物,如大型藻類、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這為鱅魚的高產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
擴展數據
生活習慣
1,食性
水中生長著大量的浮遊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輪蟲,甲殼類的枝角類,還有各種藻類。就個體數量而言,藻類往往多於動物性食物。但從量上來說,動物性食物還是占主要成分。
2.增長
長江鱅魚的生長速度比珠江快,因為珠江的浮遊生物平均生物量明顯少於長江,雖然最適溫期比長江長兩個月。然而,鱅魚在人工施肥池塘中的生長因氣候和水中餌料的生物豐度而有很大差異。
3.生殖
在自然條件下,鱅魚的性腺和其他家養魚類壹樣,可以在靜水中發育,但卵的成熟需要河流水環境、水位上升等生態條件。
在長江幹支流,每年4月底至7月初,由於流域幹流降雨,水位上漲,水溫達到65438±08℃時,親魚性腺在上遊過程中迅速成熟,由ⅳ期轉入ⅴ期產卵受精。受精後,魚卵沿河漂流發育,孵化成魚苗。
據調查,鱅魚的成熟年齡在珠江流域為3-4歲,長江流域為4-5歲。鱅魚的繁殖力較大,成熟系數壹般在20%左右,相對繁殖力在110-160卵/克體重之間。絕對生殖力隨體重增加而增加,呈正相關。
百度百科-鱅魚
百度百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