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烤乳豬,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壹天,壹戶人家院子裏突然起了火,火勢兇猛,必必剝剝,很快就烈焰沖天,把院子裏的東西都燒光了。這時宅院的主人匆匆趕回家,只見壹片廢墟,驚得目瞪口呆。忽然壹陣香味撲鼻而來。主人循著香味找去,發現原來是從壹只燒焦的小豬身上發出來的。主人看那小豬另壹面,皮烤得紅樸樸的。他嘗了又嘗,味道很好。院子燒掉了,他很傷心,但卻為發明了吃豬肉的新方法而欣慰。這個傳說,源於18世紀英國大學者查理·蘭姆《談談燒豬》壹文。
在我國,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已把烤乳豬作為壹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而記載在《齊民要術》中了。他寫道:“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淩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壹千四百多年前,我國的烹飪技藝已有這樣高深的造詣,實令世人贊嘆。
清朝康熙年間,烤乳豬是宮廷名菜,成為“滿漢全席”中的壹道主要菜肴。隨著“滿漢全席”盛行,烤乳豬曾傳遍大江南北。在廣州,烤乳豬在餐飲業中久盛不衰,深受食客青睞。
用乳豬為主料制作而成,在舊京食饌中應算是“陽春白雪”,是宮廷中達官富紳宴飲時吃的壹道名菜。後傳到各地,也是廣州最著名的特色菜,在譽滿中外的廣東燒烤中,此菜堪稱壹絕。
傳說上古時有個獵豬能手,平時以獵取野豬為生。他的妻子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火帝。兒子稍長大後,父母每日上山獵豬,兒子在家飼養仔豬。有壹天,火帝偶然拾得幾塊火石,便在圈豬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濺,茅棚著火,引起壹場大火。火帝到底是個不知事的孩子,平時也沒有見過什麽好玩的,見茅棚起火,不但壹點兒也不擔心害怕,反而感到很開心。他驚奇地聽柴草的劈啪聲和仔豬被燒死前的嚎叫聲音。待那些豬叫聲停止了,這場由火帝引起的火災也自行熄滅了。在被燒過的廢墟中壹股聞所未聞的香味飄散而至,是什麽東西這麽香?火帝撿開雜物,循味探尋。他找來找去,驚奇地發現,這誘人的香味發自皮燒焦肉烤熟的仔豬。那誘人的色澤,饞人的香氣,早已令火帝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豬腿,卻被豬皮表面吱吱作響的油猛燙壹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燙疼的指頭,卻意外地嘗到了香美的滋味。
火帝的父母親狩獵回來,見豬棚化為灰燼,仔豬全被燒死,正要喊來火帝問個究竟時,只見火帝向父親呈獻上壹道美味菜——壹只燒烤得焦紅油亮、異香撲鼻的燒乳豬。父親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高興得跳了起來,兒子發明吃豬肉的新方法了!據說,人類最早得知動物燒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從此時開始的。
經代代相傳,今天的燒乳豬早已改進烤法,且烹技十分精細,成為馳名世界的中國絕菜之壹。
制作原料:小乳豬壹只(3000克),精鹽200克,白糖100克,八角粉5克,五香粉10克,南乳25克,芝麻醬25克,白糖50克,蒜5克,生粉25克,汾酒7克,糖水適量。
制作方法:將凈光乳豬從內腔劈開,使豬身呈平板狀,然後斬斷第三、四條肋骨,取出這個部位的全部排骨和兩邊扇骨,挖出豬腦,在兩旁牙關各斬壹刀。
取125克香料勻塗豬內腔,腌30分鐘即用鐵鉤掛起,滴幹水分後取下,將除香味料及糖水外的全部調料拌和,勻抹內腔,腌20分鐘後叉上,用沸水遍淋豬身使皮繃緊、肉變硬。
將燙好的豬體頭朝上放,用排筆掃刷糖水,用木條在內腔撐起豬身,前後腿也各用壹條木條橫撐開,紮好豬手。
點燃炭火,撥作前後兩堆,將豬頭和臀部烤成嫣紅色後用針紮眼排氣,然後將豬身遍刷植物油,將爐炭撥成長條形通烤豬身,同時轉動叉位使火候均勻,至豬通身成大紅色便成。上席時壹般用紅綢蓋之,廚師當眾揭開片皮。
特點:色澤紅潤,光滑如鏡,皮脆肉嫩,香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