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是蘇州著名特產,中國十大名茶之壹。
碧螺春茶早在隋唐時期就很有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碧螺春產於太湖東西兩側的蘇州巫溪縣(今蘇州吳中區)。
它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享譽海內外。
碧螺春的茶樹和果樹交替種植,茶聞起來有水果的味道,所以碧螺春有壹種特殊的水果香味。
首先,準備茶
首先要選擇優質碧螺春,即幹茶銀白色、綠色,油潤有光澤,串細長,卷曲成螺,披白毛,葉嫩。
第二,準備茶具
目前沖泡碧螺春有多種選擇,有無花的、直筒的、帶柄的玻璃的或白瓷蓋碗的。
記住,沖泡過程中悶泡是捂不住的:壹是因為原料嫩;第二,茶的香氣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1,玻璃
用玻璃杯沖泡“碧螺春”方便簡單。
壹般用200-250 ml、單層、透明、優質的玻璃來沖泡碧螺春。而且妳也不要用雙層玻璃,因為散熱不好,會導致茶葉老,茶湯暗淡或渾濁,香氣低,味道苦。
玻璃晶瑩剔透,泡茶時可以用來透視整個沖泡過程。
玻璃表面光滑,易清洗,便於攜帶,適合上班族、旅行者等使用。
2、白瓷碗蓋
現在喜歡用白瓷蓋碗,沖泡碧螺春的茶友越來越多。
白瓷蓋碗,可以壹個人喝,也可以多人用。
壹個人可以單獨喝,帶著喝方便快捷。
多人飲用時,湯應先盛在大杯中,然後再分開盛。
白瓷碗蓋的好處是能充分襯托出茶湯的鮮綠色,碗蓋更顯優雅,觸感是玻璃杯無法比擬的。
白瓷碗蓋的缺點是攜帶不方便,容易燙傷手。
不管是玻璃還是白瓷蓋碗,都要小,但不能大。大的話水分多,茶葉容易陳化。
第三,選擇水
水是茶之母,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茶湯的質量。
明末清初人張大佛爺在《梅花草堂筆記》中明確指出“茶之性,必源於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亦甚窘;八分水,試十分茶,茶不過八分。”
碧螺春的水質以清甜、低硬度的純凈水或山泉水為佳。與自來水相比,味道更純正,會增加茶湯的甜度,甚至會增加湯的厚度。
如果用自來水沖泡,需要靜置24小時,使氯氣揮發。
第四,水溫
釀造“碧螺春”,老水嫩水是禁忌。
開水要大火燒開,以剛燒開有泡沫為宜,不宜燒開。
不要用反復燒開的水,硬度很高,不適合泡茶。
碧螺春茶比較嫩,80-90℃沖泡比較合適。
而100℃的開水不宜用於沖泡。
大部分人都是用開水泡茶,所以茶湯肯定是又苦又澀的。
水溫過高容易灼傷嫩葉,導致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茶多酚)溶出更快、更多,使茶湯變苦。
這樣不僅會破壞綠茶中維生素C的成分,影響人體的吸收,還會破壞綠茶中的葉綠素,使茶葉變黃,茶湯渾濁。
同時,綠茶中的芳香物質在開水下會難以保存,只剩下煮過的湯的味道。
當然,質量差的碧螺春還是可以用100℃的開水沖泡的。
水溫太低,通透性差,香氣不出,茶味淡。
五、熱杯
用開水沖洗茶具:首先,清洗茶具;二是提高茶具的溫度。
目的是防止冷杯吸收水的熱量而影響茶葉品質,最大限度地激發茶葉的香氣。
壹切都遵循熱脹冷縮的作用,茶具也是怕冷的,尤其是冬天,開水突然沖進來,會產生巨大的溫差,茶具很容易摔碎。
第六,茶的量
茶的量沒有統壹的標準,要看茶具的大小,茶的種類和個人喜好。
壹般來說,“碧螺春”與茶葉的比例大致為65,438+0比50-60(例如3克茶葉可用65,438+0.50毫升的水沖泡),這樣沖泡出來的“碧螺春”茶濃淡適中,滋味鮮醇,口感更佳。
茶的量完全取決於個人習慣。初學者可以嘗試不同的量,找到自己喜歡的茶湯濃度。
七、釀造方法
“碧螺春”的沖泡方法應根據不同的茶葉品質有不同的沖泡方法。
1,用松繩沖泡碧螺春茶。
建議采用投資法(先水後茶再水)
即先向杯中註入三分之壹的開水,待水溫降至85℃左右時,將茶葉放入杯中,用手輕輕搖動杯子,使茶葉充分浸潤,慢慢舒展。
然後,將茶葉裝滿水,直到七分飽。這時,茶葉隨著水流翻騰,像雪花壹樣飛舞,葉子正在開花,鮮嫩。當茶湯涼了,妳就可以喝了。
其實投資法就是兩段制茶法。好處是可以避免因為水溫過高而燙茶。唯壹的缺點就是操作繁瑣。
2.沖泡出外觀緊實的碧螺春茶。
建議采用先潑水(後泡茶)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杯子裏放入85℃左右的熱水,直到七分滿,然後放入茶葉,讓茶葉慢慢下沈,然後輕輕轉動杯子,讓杯子裏的茶湯均勻,以後就可以喝了。
上拋法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茶葉因為水溫高而被燒焦,還可以充分欣賞茶葉吸水後遊動、伸展、變化的過程。
上拋法的缺點是茶湯濃度不同,香氣較弱。
繼續喝水的時候要用留根法,就是不管是用玻璃還是白瓷蓋碗,喝的時候不要全喝,要留三分之壹的茶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連續幾次保持茶湯的濃度壹致。
碧螺春茶可沖泡三次,第二次的色、香、形最佳;初嘗的時候會覺得淡淡的。妳需要仔細慢慢理解,不能囫圇吞棗。妳不努力,就體會不到它香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