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連橫最懂烏魚子?冬天的至日鯔魚比豬蹄和雞肉更美味。

連橫最懂烏魚子?冬天的至日鯔魚比豬蹄和雞肉更美味。

有個朋友大概以為“墨”和“黑”都是黑色的意思,就問我:墨魚也叫烏魚嗎?我說,不!墨魚是魷魚,烏魚是烏魚子之母。

我這壹說,他就明白了!為什麽?因為在中國,烏魚子經常見到,而烏魚很少見到。

烏魚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母魚的卵巢,可以用鹽腌,曬幹,制成有價值的烏魚子。雄魚的精囊被稱為“烏魚魚鰾”(魚鰾也寫作脂肪),通常直接煮熟,也是壹種高貴的食材。

烏魚取出卵巢和精囊後,稱為“烏魚殼”,價值較低。可以做成烏魚米線,麻油烏魚等等。以前野生烏魚很好吃,成為很多人童年的美食記憶,但現在大多是養殖烏魚,腥味很重。

中國的祖先早就知道烏魚子的美味。中國清代地方誌:“種子塊在鹽中曬幹味道更好。”“把他兒子的整塊腌起來,用石頭壓著,曬幹,烤成酒。」

學者連橫在《中國通史》中說得最清楚:“烏魚之卵為胎兒,略分為兩部分,長達壹尺,重十余兩。當鹽暴露在幹燥的環境中時,用石頭擠壓它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吃酒的時候用文火烤,皮細胞,不要過焦,切成薄片,吃起來極其香甜可口。」

日本有烏魚子,但產量少且少。日本人視烏魚子為珍貴的禮物和食物。日本人認為烏魚子像來自中國的日本墨水,所以稱之為“唐墨”。

據中央研究院“中國魚類數據庫”記載,“烏魚科”的“烏魚”俗稱烏魚、信魚,最長可達壹米。

“槍”是什麽意思?“槍”原指江河中的魚。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槍色黑,故名。”燕子的意思是黑色,所以烏魚的本義是烏魚,因魚背部黑色而得名。

《卡瑪蘭堂錄》(1852):“烏魚、烏魚亦作烏魚本草。在溪流中生產的被稱為西烏和赤烏,在海裏生產的被稱為吳海。平臺上有冬港,在冬季至日之前到達,口感香甜嫩滑;冬天的至日過後,散落的種子又回來了,又瘦又無味。」

這段話也解釋了為什麽烏魚也被稱為“忠信魚”,值得信賴的魚。鯔魚是壹種洄遊性魚類,每年冬季隨北方沿岸流(親潮)從中國海峽南下越冬,在南海產卵。根據中國文獻記載,烏魚通常在冬季至日的前十天到達,這被稱為“鄭頭五”。魚肥美可口,魚卵魚鰾都很飽滿。產卵後,魚從恒春返回北方,稱為“回頭烏”。魚變瘦了,味道也變差了。

所以有句諺語:“冬天黑,比有個豬腳環還胖。冬季的至日(陽歷12月22日或23日)被稱為“冬節”,冬季至日的烏魚比豬腳還肥。還有壹句話叫“鹽水烏魚比雞箍好吃”,意思是海裏的烏魚比雞好吃。

早在17世紀荷蘭人統治中國之前,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的漁民就來到中國島和澎湖捕撈烏魚。起初他們只是在冬天季節性的呆著,後來當了農民,漸漸的就定居下來了。所以有人說,中國的移民最早是被烏魚吸引的,烏魚就是“黑金”。

中國的烏魚業從荷蘭時代開始向漁民征收十分之壹的稅,鄭明和清朝也相繼實行。據清代地方誌記載:“官員在捕鯔魚之前,允許收稅,給鯔魚旗。1891年,清朝褒揚周《太陽筆記》:“旗以白布為旗,寫有‘烏魚旗’二字,船夫姓名蓋有郡印,插於船頭,土人稱之為‘乞吳’。」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暖,海水溫度上升,鯔魚南下中國海峽的時間變得較晚,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民首先在中國海峽北部將其攔截,導致中國野生鯔魚的漁獲量不斷減少,從而導致了中國鯔魚養殖業的興起。目前我國烏魚子大多來自烏魚養殖,產量和質量穩定,很受歡迎。

今天,中國市場上的烏魚子分為野生、進口和養殖,它仍然是壹種高價禮品,也是中國烹飪中的壹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