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石是黃河沿岸出產的壹種觀賞石,質地堅硬,以圖案簡潔厚重著稱。主產區:上部在西寧,中部在蘭州,下部在鄭州。鄭州的“黃河石”主要產於中條山和沂山之間的黃河段。河兩岸中元古界下部的各類應時砂巖在河谷中風化剝落,經水流長期沖刷形成,集中分布在中條山東部。因此,垣曲奇石協會提出以中條山主峰驪山命名此奇石,以區別黃河中上遊的黃河奇石。
歷山石元巖是距今6543.8±0.8億年至6543.8±0.4億年間沈積在海濱沙灘上的應時砂巖。當時只有水平層理和斜層理兩種紋理。經過脫水壓實、固結成巖作用後,後期由於地層擡升、地下水滲入和原巖賦存條件的改變,發生了次生氧化還原作用,從而由各種地下水活動引起的新的圓形氧化斑、還原斑和水跡紋形成了奇特多變的圖案。石中產出的淡白色、褐紅色斑點,經過打磨拋光,成為“長河落日圓”、“夜星稀”、“混沌太分陰陽”等浩瀚無邊的微縮景觀。而灰黑色、紫紅色的復雜水跡,則產生出酷似人、佛、獸、鳥的奇妙圖像,其中有些圖像因酷似名人畫像而價值連城。
2.梅花玉
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梅花玉就作為裝飾品在貴族墓葬中出土,到了東漢,甚至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國石”。經過幾千年的開采,新中國成立後,還被加工成辦公用品——硯臺等室內裝飾品,作為國禮送給外國貴賓。它產於河南汝陽,是侏羅紀火山噴發形成的帶有各種圓形條紋的安山巖。這種斑點在地理上被稱為杏仁狀構造,是指火山孔隙被火山後期帶來的熱液填滿。它們被固結成白色(方解石、應時)、紅色(瑪瑙、玉髓)和綠色(綠簾石、綠泥石)的小橢球體。拋光後深色(棕紅、灰黑、墨綠)基材上出現各種顏色的圓形斑點,原石切割打磨。當火山巖中的裂隙被熱液充填後,與密度不均的杏仁體壹起形成“邱智古美”、“仙芝喬妹”和“白雪韓梅”。隨著杏仁顏色的不同,還有紅梅、白梅、青梅、紅白梅等更多品種。
元曲梅花玉采自中條山東部中元古代底部的西洋河群火山巖。其分布面積近千平方公裏,西起平陸、運城、夏縣、絳縣、垣曲,東至陽城。元曲分布最廣。由於厚度大,分布廣,極有可能形成產業。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已啟動專項調查,打造中條山獨特的觀賞石品牌。
3.烏龍峪
烏龍峪最近被奇石協會命名,特指中條山中部早元古代沈積的25億至6543.8+0.9億年前的中條巖群大理巖。這種大理巖是早期沈積在不穩定、動蕩的海底上的不規則帶狀白雲巖,後經區域變質和構造擠壓,形成褶皺多變的彩色大理巖。它們形成的花紋以藍灰暗條狀結構為主,因打褶而出現龍形、鳳形花紋;還有黑色、棕白色的條紋結構,還有火紅色、黃白色的條紋結構,能形成波浪雲朵、山川雲峰之類的圖案,少數演變成人物、鳥獸,五色羅緞被染成鮮艷的顏色。這種大理石之所以命名為烏龍玉,是因為奇石協會獲得了壹塊烏龍騰飛的大型觀賞石。還有,垣曲縣境內有五條支流由北向南直入黃河,可比喻為五龍入海的格局,故新命名為烏龍峪。
烏龍峪
4.其他裝飾寶石
金海石是壹種帶有棕色波浪圖案的巖石。其來源是京郊平谷區金海湖中元古界底部的應時砂巖。新生代以來,含鐵錳中的水在風化作用下以特殊的凝膠形式沈澱下來,疊加形成成批的累積滲透(進入巖石中應時顆粒之間的孔隙中)。而山西省不同時代的砂巖中均有此類巖石,在侏羅系砂巖(右玉)、三疊系砂巖(大同、晉城)、元古界砂巖(垣曲、陽城)、新太古代五臺群互層砂巖(代縣)中均有金石。這種巖石形成的觀賞石主要以巨浪、滾滾激流、山巒起伏為特征,也有壹部分是用這種“浪”塑造人物、動物圖案而具有觀賞性。
菊花石,產於湖南黑色板巖中的白色天青石和方解石,以聚成白色菊花而聞名。垣曲菊花石是中條巖群鼻子溝組角閃石黑雲母片巖。後期熱變質作用形成的白色紅柱石和透閃石聚集成不規則的繡球狀白花。它的缺點是巖石的晶體太粗,片狀礦物太多。所以,再怎麽打磨,晶瑩剔透的基體也無法打磨,影響了它的觀賞價值。
丹山石是元曲特有的新品種。源於朱家莊村西單山巖,由古元古代丹山巖群頂部的角礫巖組成。不同顏色的角礫巖、礫石和紅、紫矽背景構成了奇妙的圖案。五臺山也有這種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