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分祭月
秋分曾經是傳統的“祭月節”。比如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現在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中秋節”。據考證,最初的“月亮節”定在“秋分”這壹天,但由於每年農歷八月的日子不同,不壹定總有滿月。而沒有月亮的祭月是大煞風景。因此,“中秋節”後來從“秋分”轉移到中秋節。
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
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官方宮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影響著民眾。
2.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開平蒼鎮謝氏,曾為四市(今以鶴山為五市),有壹個未斷的習俗叫“秋分吃秋菜”。“秋菜”是壹種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秋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秋菜了。在野外搜索時,往往是綠瘦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秋菜,壹般都是家裏用魚片“熬湯”,名字叫“秋湯”。有句順口溜:“秋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從秋天到每年,人們仍然在家裏祈禱和平與健康。
3.垂直蛋
每年的秋分,全世界都有數千萬人在做“豎蛋”實驗。這個被稱為“中國定制”的玩具是如何成為“世界遊戲”的,目前還很難考證。不過遊戲簡單有趣:選擇壹個光滑對稱的剛出生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立起來放在桌子上。雖然有很多失敗者,但也有很多成功者。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間,所以有句話說,秋分到了,蛋就漂亮了,豎起來的蛋就不漂亮了。
4.送秋牛
秋分馬上就到了,到時候會有人挨家挨戶發秋牛的圖片。秋牛圖是將每年的農歷節氣印在紅紙或黃紙上,還印上農夫的耕田圖案,命名為“秋牛圖”。給圖的都是民謠歌手,主要說壹些不違背農時的秋耕好運之類的。每到壹個房子,他們更是看到什麽就說什麽,直到房主高興給錢。雖然說出來的話很隨意,但是每壹句都押韻優美。俗稱“秋”,秋人被稱為“秋官”。
5.粘住麻雀的嘴
根據習俗,農民在秋分這天放假。家家都要吃湯圓,十幾二十幾三十個不需要包的湯圓煮好了,用壹根細細的竹叉放在田邊的戶外田埂上,叫粘麻雀嘴,不破壞莊稼。當然,這只是農友們美好的想象和渴望,但也說明了壹個道理,那就是湯圓比較黏,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湯圓多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配料制成。糯米性溫味甜,添加的食材往往糖分和熱量都很高。春寒時節少量食用,有助於補充身體熱能,補虛、調血、壯陽、健脾。但糯米粘稠,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積食。搭配蔥、蒜等辛辣食物,可以平衡湯圓的萎靡效果。
6.放風箏
秋分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那天,連大人都參加。風箏分為王耔風箏、鰱魚風箏、糜蛾風箏、雷公蟲風箏和月兒光風箏。最大的風箏有兩米高,最小的有兩三英尺。市面上有風箏,大部分都很小,適合孩子玩,但大部分都是自己貼的。較大的風箏必須互相競爭,看哪壹個飛得高。
7.崇拜上帝
拜神是向寺廟、道觀供奉祭品的行為。秋分前後的民間節日有:2月15日是張凱的生日:王聲,又名“陳”是唐代的壹位勇士,為漳州做出了貢獻,死後成為漳州的守護神。2月19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每到生日,很多信眾都會去觀音廟朝拜。
所以,拜神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代表著我們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中國的傳統習俗延續了幾千年,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已經根植於廣大民眾的血液中,成為我們生活的壹部分。我們應該賦予這些傳統新的時代精神,實現承前啟後、服務當下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