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糧食
在兩周的飲食結構中,糧食居於主體地位。除了以前常見的粟、黍外,麥(包括大麥和小麥)、麻、菽、稻的種植日益普遍。到東周時,菽的地位有所提高,“黍稷”並提被“菽粟”並提所取代。此外,還有苽、赤豆、薏苡等。
2、蔬菜
蔬菜都是由野生種經過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為栽培作物的。兩周時期的蔬菜種植業已經相當發達,見於文獻記載的品種有二十幾種,其中屬於栽培的有葵、藿、薤、蔥、蕓、甜瓜、瓠、葑、姜、筍、蒲、芹、蓮、藕、茭白、菱、芡、菲、芋等。此外,屬於野生或者可能是野生的蔬菜有蒓、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3、果實
兩周時期可以確定為人工栽培的桃、李、棗、棘、梨、柤、栗、榛、梅、桔、柚等。此外還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郁、杞等等,多數是野生的。
4、肉類
後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種那時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豬、牛、羊、犬、雞、鴨、鵝、鴿等。
5、水產
伴隨著捕撈工具的改進、人工養魚的開始、近海捕魚的開展,魚產量上升,品種增多。僅《詩經》記載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魚類就有18種之多。嘉魚、魴魚、(魚與)魚、鯉魚,在當時就成了名貴佳肴。魚類之外,龜、鱉、蚌、蛤等水產動物也是人們很早就經常捕撈的食物。
6、野味
西周至戰國,田獵依然是人們補充動物食物的途徑之壹。那時狩獵壹般在農閑進行,且與軍事演習結合。據《詩經》記載,那時常見的野獸有象、虎、豹、狼、熊、羆、麋、鹿、狐、兔、兕等。還有許多野禽。春秋晚期至戰國,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田獵在食物來源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楚國由於氣候溫暖,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遠遠多於北方,捕獵物在飲食中依然占有較大比例。楚國的獵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牦牛、大象、鴰、鳧、鸧等。
上述食物以素食為主,以肉食為輔。這種飲食結構無論貧富大都如此。只不過富貴之家肉食比例比壹般人家高壹些。
早在商代,糧食消費定時定量已皆成俗。此俗到春秋戰國,猶為下層社會所沿襲。直到戰國末年,下層社會仍然沿襲著壹日兩餐的習俗,並且壹般實行早飯稍多而晚飯稍少,以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作制度相適應。但也有早飯晚飯糧食數量壹樣的。
與下層社會壹日兩餐並行的,使中上層社會的壹日三餐制。即在兩餐之外,又加壹夜餐。《黃帝內經·素問》載戰國行壹日十六時制,除有“早食”、“下(饣甫)”之外,還有“晏(饣甫)”,即夜食。大概在戰國末年,壹日三餐制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貴族與平民在飲食上最大的區別在於餐飲禮儀。貴族在餐桌上的禮節可謂極盡繁瑣之能,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都有區別。
另:孔子與其弟子的故事,可以看看《論語正義》、《論語譯註》、《論語別裁》之類的書。很多註釋中都會插入孔子事跡、故事。
以上列舉的食物種類並不齊全,好多字打不出來,湊合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