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的基本解釋
2個主要類別
武器禮器
武術武器
3戰鬥技巧
4歷史演變
1基礎口譯編輯
發音:yuè。壹種古代武器,由青銅或鐵制成,形狀像壹把短柄斧,比它大。歷史記錄
湯從霰到斬昆吾”
古老的星名。正史記載:“東井為水,其西曲星為嶽”。
2主要分類編輯
武器禮器
釙[1]
1,玄月(即鐵嶽)。裴《解集》曰:“曰:‘玄嶽用鐵,而不磨之’”。金翠寶《古今服飾筆記》雲:“金斧,黃閱也;鐵斧,玄嶽也。”陸機《江陵魯公訓》曰:“金鏡之日,雲旗降天。”李白《贈張翔詩》雲:“執金鈸,騎朱輪代鼓。”明代黃道周《元恭傳》:“夷考之年,先後與龔(袁可立)共事者,皆在刑書上點名,方知龔之譽遠矣。”
2.黃閱(飾有金鈸)。
3、齊揚(斧),《毛傳》曰:“嘿,斧也;楊也大笑道
4.雙鈸。它是由長柄霰演化而來的。霰的壹邊是寬約13 cm的扇形葉片,極其鋒利。另壹面是長方形的霰背,帶有安裝霰柄的垂直孔;柄端配有鐵刺,形似矛尖,柄端有齒形護柄,長約53厘米。[1]
武術武器
子午鴛鴦——霰彈是武術中的壹種短雙器,形似日月重疊,鹿角直立,前後左右,刀刃鋒利。* * *有四個鋒利的刀刃,極其鋒利。在日月相交的月弓處抓住,用棉絲繩纏繞,以供持握。此器小巧玲瓏,變化多端,利於近戰,取短而破長劍。它與古代的鈸相去甚遠,無論是造型還是技術特點,都少有共通之處,成為武術中八卦門的專用器械之壹。它的基本技術是拉、切、挑、抓、包、劈、刮。基本招式是:獅子張口,海中撈月,龍翻身,仙人指路,金雞獨立,雙手推月,玉女縫針。[1]
3戰鬥技術的編輯
霰的基本技術有劈、劈、刺、抱、擦、鉤、雲、切、逗等。[1]
4歷史演變編輯
霰彈是中國的壹種古代武器。其形如斧,以劈砍為主。《說文解字》說:“大的叫霰,小的叫斧。”兩者的區別在於斧刃比霰窄,霰刃更寬,彎曲,呈月牙狀。《十八般武藝大全》載:鈸頭比斧大三分之二,鈸桿比斧軸長約50厘米。此外,斧背上有鉤或刺,桿端有斧,稱為霰。[1]
到了商朝,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鈸。此時的青銅霰還保留著石頭霰的特征:刀刃弧度較寬,兩角略上翹。商周時期的斧鈸種類繁多,材料精良。例如,當代公基的青銅斧含錫量約為20%。周朝有壹種短錘,多為管狀,上面有孔,用以安裝斧柄。斧頭內含天然銅、鉛、鐵、錫、金等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其笨重的外形和遠不如戈、刀、矛的殺傷力,斧錘逐漸離開了戰場,成為壹種儀式性武器。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傅灝墓中,出土了兩只大銅鈸。其葉片寬約375 ~ 385毫米,重8.5 ~ 9公斤。上面鑄有“福號”字樣。傅昊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是壹位勇敢善戰的著名女統帥。她多次帶兵打仗。這兩個大鈸是她權威的象征。斧鈸作為禮器,在商周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鈸作為壹種禮器,在商代早期就出現了,但在西周就消失了,西周晚期基本消失。但作為兵器,經過不斷改進,在唐宋時期仍是主要的步兵兵器,有壹個復興的過程。它和劍壹樣重要,而且它的形狀得到了改進。強調了它的功能,加寬了刀刃,加長了刀柄,便於搬運,有利於劈砍。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期的戰爭對象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勇猛騎兵。對付騎兵,長柄斧有壹個意想不到的優勢,把騎兵砍起來,馬蹄砍下來,以壹步制勝。相傳南宋大將王德在壹次與金兀術的戰鬥中,帶著鐵騎組成強大的陣營,王德指揮兵馬持長斧沖向金兵進山,旨在砍斷馬腿,進山的金兵大敗。以上例子足以說明長斧在對抗騎兵的戰鬥中的巨大威力。
宋代以後,鈸斧作為壹種武器,基本上退出了戰爭武器的序列。鈸作為壹種象征意義,只保留在祭祀等特定場合,或仍少量用作刑具。作為生產生活的工具,至今仍被廣泛使用並不斷改進,其切割和切割功能得到進壹步利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