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不斷筍,蘇州不斷菜”,蘇州人嗜吃,從來也不是什麽秘密。
到蘇州,當地人講“要嘗嘗蘇幫菜來”。不過在震澤鎮,蘇幫菜已不算稀奇,真正新鮮的,是這個時節的家宴。
太湖古稱“震澤”,震澤鎮位於吳頭越尾、太湖之濱,塘堤兩側蕩漾棋布,桑田遍野,盛產蠶絲水稻。得地理之便,當地的物產豐富,隨四時的流轉,食材也在變化之中擁有獨特的豐饒:
春季的塘鯉魚、螺螄、馬蘭頭、香椿;立夏的蠶豆、鱸魚、太湖白蝦;秋季的桂花、菱角、鰻魚;冬季的胎羊肉、醬蹄髈、香青菜……地道的食材搭配造就了水鄉周邊的各色美食。
蘇州人講究“時食”,震澤人對美食的追求,也淋漓地體現在“時鮮”二字之上,四時八節總有應景美食,該吃什麽,大家心裏也都有數。
“不時不食”的美食原則,在小鎮更接地氣,田間、湖裏產什麽,就吃什麽。
1.冬,坐擁融融暖意
冬日大清早去街市上走走,就會發現羊肉面館裏最熱鬧。
寒冬臘月的江南小鎮,最值得信賴的,往往是壹碗地道的羊湯。
路邊偶遇的醬蹄髈正是應季之物,也是當地人冬季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正兒八經的“震澤制造”。
與周莊的“萬三蹄”和同裏的“狀元蹄”不同,小雪時節開始醬漬的震澤醬蹄髈看著碩大壹只,粗糙外表之下實則講究。
以前震澤請人做媒,就要請媒人吃十八只蹄髈,因而醬蹄髈成為吉慶喜宴的必備大件。而相同工藝生產出來的醬肉,則方便食用,更有家常的味道。
清朝童嶽薦編撰的《調鼎集》中描述醬蹄:“仲冬時,取三斤重豬蹄,腌三四日,甜醬塗滿,石壓,翻轉又壓,約二十日取出,拭凈懸當風處,兩日後蒸熟整用。”
晾曬足日便可食用,風味別致。經由時間的潤色,蹄髈的脂肉皆呈現出溫潤油光,當地人囤足了醬蹄髈才好過冬,再過幾天,到清明時市面上就見不到這款地道美食了。
與醬蹄髈壹樣,許多物產都被冠上震澤之名而流通四海,這其中還包括已有兩三百年歷史的震澤黑豆腐幹。
黑豆腐幹的選料和制作工藝極為講究。黃豆只選當季,粒大飽滿的黃豆隔天清水浸泡後,由人力推碾細磨,以鹽鹵點漿,配以天然曬油、飴糖、桂皮、茴香、菜油等調料入味,經出坯、燒煮、上色等多道工序,整個過程耗時約 4 小時。
江南人家擅用糖,這黑豆腐幹的油亮黑色,即由飴糖成全,浸泡在飴糖熬成的天然醬色之中,經兩道文火煨煮後,使汁液滲入豆幹內,達到表裏均勻,質韌不斷。從竹匾上揀起壹塊趁熱咬上壹口,豆香十足,別具風味。
小鎮走到哪兒都能聽到當地人殷勤囑咐道,“時令老要緊”。
蔬菜裏最好吃的是當地壹種叫“香青菜”的葉菜,冬季時蔬尤以霜降後的口感為佳,霜打過後,菜梗會有微微回甘,葉肥肉厚, 口感甜糯,簡直是“壹家炒菜半村香”。
香青菜形似芥藍,葉緣如繡花邊壹樣曲折翻卷,又名“繡花錦”。家宴裏流轉的香青菜僅生長於震澤的壹小片區域,別處種植的總缺失那份特殊的香氣和柔嫩,據說與當地的小粉土有關。
2.春,嘗遍鮮香滋味
清明時節,舊時寒食祭先,當地素有帶楊柳圈,吃青團子的習俗。
早在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青團子的外皮由天然的菜汁、草汁染成,浙江人喜愛用艾草,而現在蘇州本地的糕團店多用青菜汁。
其實最正宗的應該是用“漿麥草”的青汁,在清明這段時間裏,壹種漫山遍野的麥青草正泛出最鮮嫩的綠色,這種野草形如麥苗,俗稱“野麥草”。
對震澤人來說,青團好不好吃,麥青汁是關鍵。用漿麥草做的青團子,最大的特點是有股清香,還能延長存放時間。
青團子的餡心壹般都是甜豆沙,地道的應將赤豆的皮去掉,再碾為細沙,用熟豬油炒制,放足量的糖和少許桂花。包青團子的時候,當地人會在每只青團裏放上壹塊生的用糖腌漬過的豬油,這樣的青團子才吃得出壹個“肥”字。
震澤河湖眾多,魚鮮豐富,光魚類就有100多種,其他水生動物也達 130 多種。湖鮮如螺螄、銀魚、蝦子、螃蟹、蜆子等,壹年四季,“太湖八百裏,魚蝦捉不盡”。
蘇州人嗜魚成性,民間壹直流傳著壹首關於節令與魚的謠諺,“正月塘鯉魚,二月鱖魚,三月甲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鯿魚,七月鰻魚,八月鲃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壹月鰱魚,十二月青魚”。
每個季節的餐桌上當然少不了各色的時令湖鮮,豐富當季的餐桌。
春季螺螄價廉且肥美,燒螺螄是當地人喜愛的春令菜,席上吮口湯汁,螺肉應聲入口,是春日裏不可多得的樂趣;菜花開時的甲魚,人稱“菜花甲魚”,過此時節,炎夏的甲魚就變成了“蚊子甲魚”,肉質松老,乏人問津了。
3.夏,領會野趣十足
夏季太湖水暖,大量湖鮮湧向餐桌,震澤人自不會錯過這些時鮮之物。吳江因張翰“蒓鱸之思”的典故而有鱸鄉之別稱。
以鱸魚這樣的時鮮食材為引子,舉辦立夏宴,細節點滴透露著當地人關於“不時不食”的生活態度。席間老饕不少,氛圍融洽。足夠新鮮的食材,也不需要復雜的烹飪技術,食物本味就足以征服味蕾。
立夏時節太湖三白正當時,白蝦至鮮,熗白蝦帶著鮮活的生猛勁入口,齒舌稍稍用力,不壹會就囫圇出殼,看得人眼花繚亂,這是傍湖而食的震澤人之看家本領。
雖然湖蝦壹年四季都有,不同季節蝦的吃法則有所不同。四季常供的蝦子輔以不同燒法,搭配壹些當令的配菜輔料,就能做出不同的時令特色,諸如四季家宴中的鹽水蝦、芡實蝦仁與醬油河蝦,同樣出色。
“鱸鄉雅集”的八菜壹湯中既有油爆蝦,也有蘇州傳統名菜,還有按古蘇州菜譜復原的菜肴。
震澤人對食物時效性的分寸把握極好,實際上離不開當地的壹些傳統節氣食俗。
區域性節氣飲食習俗使得時令、氣候、飲食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微妙而復雜,比如春韭炒蠶蛹作為菜肴與震澤的養蠶業相關,太湖地區盛產河蝦成就了當地名菜油爆蝦,震澤當地特殊的小粉土環境使香青菜成為獨壹份的餐桌美食等。
除了河鮮,席間還有壹道震澤人十分喜愛的清炒蠶豆子,也是立夏宴的主角。立夏時節正是蠶豆季,當然少不了壹道蠶豆飯。
青蠶豆是震澤當地旱生特產,更是家家戶戶必吃的立夏三鮮之壹。“六月立夏偷豆吃,壹偷偷了十八節”。
小孩子,常在立夏結伴食用野火飯。根據《震澤鎮誌》記載,野火飯搭竈還有所講究,比如壹定要朝著鳥巢的方向,壹般是喜鵲的巢。
豆子呢,就在路邊的田埂裏現采現剝,簡單地搭起壹個土竈,撿些柴火,挪用家中的鍋、碗、大米,到僻遠的田埂處采了蠶豆莢,大米淘洗後與蠶豆壹起下鍋。
依著記憶中父母燒飯的樣子如法炮制,等飯熟的時候,香味撲鼻,口水簡直要流下來。曾經的風俗習慣也為壹代震澤人留下了野趣十足的回憶。
如此的食俗故事還有許多,看起來十分質樸的太湖農家菜,不僅是當地鄉風民俗的具體體現,也是豐富多元的在地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傳統食材遵循季節而生長,震澤人熱衷於品嘗這些應季的食物,更從中感知四季變更。
四季餐桌取材於這些傳統食俗、食材,雖不能囊括震澤所有的在地食物,但這些食俗、季節的模樣被具體到餐桌之上,也已經足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