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內容是否符合河南形象並引發爭議?本報(網)記者連續采訪導演,呈現《中國有個河南》背後的“河南”:有點遠,有點近?導演接連表示,之前幾部關於河南人形象的電影都是碎片化疊加的,影片展現了河南人的精神內核,意在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以前河南的形象宣傳片,要麽列舉河南名吃,要麽描述著名名勝,要麽描述現代成就,要麽唱壹段豫劇,要麽說幾句地道的河南方言。對此,導演接連表示:這些行為都是河南碎片化形象的堆積,都是表象,太本土化的東西很難傳播。所以在電影《中國有個河南》中,他連續大膽創新,大寫意地描繪了河南的形象。他介紹:歌手和人物將建築、畫軸、甲骨文、古建築、古代裝飾圖案等象征性元素與流沙、水墨畫等中國元素相結合,再以立體的方式構建山川河流、名勝古跡和城市新貌。美麗少女的堅貞不屈,古代軍人的錚錚鐵骨、英勇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真實寫照。影片在繼承中,以紅黃黑作為古代漢朝的色彩基調。幹涸的土地和漫長的沙塵暴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苦澀的古箏展現了河南悠久的文明,中華鼓敲打出磅礴的氣勢。人物的肢體語言和眼神表達了這片壯美的土地和滄桑的歷史人文情懷,可謂回望千年,展望未來。即搖旗吶喊,為早日實現中國夢,為中原經濟區騰飛。這種前衛、時尚的影視語言和剪輯方式,使得整體風格在當代藝術影像的映襯下,呈現出非凡的宏偉。這不同於以往影視作品中通常用建築和人文風光來表現河南的方式。它以歷史傳承人的視角進行寫意創作,呈現出歷史痕跡濃厚、影像表達時尚的歷史人文景觀,著力表達河南人的精華、精神、精神的千年傳承。
觀眾提問
叫河南,卻感受不到河南?在妳的印象中,河南的形象應該是什麽樣的?其實呢,怎麽樣?估計會有如下壹些答案:徽面,胡麻辣湯,麥子,少林寺,中國人真誠,踏實,能幹,勤勞...但這些印象與這部音樂電影無關。鐵骨錚錚,氣勢磅礴,敢於擔當,正氣凜然,豪氣萬丈,不屈不撓,英勇無畏,這是從電影畫面和音樂節奏中能感受到的印象。中國有個河南,壹部自詡為音樂劇的電影,播出以來褒貶不壹。觀眾普遍反映,影片吹噓自己傳達了壹個正面的河南形象,但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並沒有強烈感受到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標準。在他們看來,這部電影只是描述了古代河南士兵在戰場上戰鬥的場景。烈日升旗,金戈馬鐵,楚河漢界等等都是戰爭場面,美女靜坐彈琴,舞者擊鼓,與河南或河南人形象無關。即使是在鼓點和舞者長袖的敲打下,飄過殷墟、甲骨文、太極、龍門石窟、少林寺、高鐵、東區、風太等河南古今元素,也是驚鴻壹瞥,轉瞬即逝。有人說河南人的形象應該是平凡、踏實、無畏、俠義、寬容、包容、自尊自強、能打勝仗,而影片壹頭紮進歷史的長河,展現的河南人形象並不全面、豐滿。也有人說形象宣傳片都是屏幕展示,歌手多次入畫,導致畫面不協調,失去美感。甚至有人說,這又是壹次炒作,是白酒和公益的商業運作。再說了,漢朝戰爭怎麽會有炸彈?歌手為什麽選擇穿長袍?這樣的質疑和不滿不絕於耳。
連續響應
延續性:我心中的河南形象,是有民族精神支撐的!針對這部音樂劇電影帶來的諸多疑問,近日,本報(網)記者連續采訪了該片導演,他壹壹解答。對於影片是否反映了河南應有的形象,他解釋說,壹千個人心中會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河南及其人民有著敢於擔當、堂堂正正的英雄形象。”總之,影片選取的畫面元素包括漢朝逐鹿中原的古戰場、響徹雲霄的鑼鼓聲、鐵甲之軀、黃河的靜水、穿透戰旗的陽光。這些畫面給人壹種責任感,正氣,英雄主義,堅忍不拔,鐵血錚錚,英勇無畏,這是他想通過外在形象表達的精神內涵。而且片中河南的現代元素也有展現,高鐵、飛機、寶塔、會展中心等。,這些都是用寫意的手法表現出來的。“有必要允許工作的局限性。而且,電影的歌詞很直白。”至於古戰場上的炸彈和長袍,它接著說,既然是藝術品,就應該允許使用誇張、想象等表現手法,比如將軍和古箏姑娘的故事,我們自己可以想象。另外畫面講究美感和協調,穿西裝在黃河邊唱歌顯然不倫不類。“河南的形象不是壹點點愛,而是壹片廣闊的天地和壹顆心。圖中的每個人都是堂堂正正,絕不是滑稽滑滑之輩。外界可能會問,這是河南人的形象嗎?是的。看到電影,作為壹個河南人,我驕傲。”在持續看來,這部作品不僅展示了厚重的河南,也展示了中國的形象。“無論時代發展多快,這些精神都是延續和傳承的基礎。而現代社會的另壹面恰恰反映了這種精神層面的缺失。河南,黃河之南,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現代文明的傳承者,既是河南的形象,也是中國應有的形象。”然而,在現代社會,仁、義、禮、智、信、柔、禮、儉等美德正在衰落。這部電影向社會暗示了壹個問題,“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裏迷失了?”
在後臺
六分鐘的片子拍了壹年半,改了七次!“最後節奏舒服壹點,爆款剪的不太好。喝破碗做連續鏡頭。配色盡量不要反差那麽大。”我和導演連續約好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六點了。他剛跟記者打完招呼,辦公桌上的手機又響了,他正在給後面的團隊傳達最後的修改意見。打完電話,他笑著說,事情那麽多,我們卻很無力。根據連續回憶,這至少是第七次大修。“妳看我海報上說的,‘淬磨,高聲歌唱’,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有個河南》這首歌是老作品了,十年前就有了。又拿起來是因為2012年底,用來拍廣告片的時候,“壹哥們突然提出拍MV,弄個作品。”連續聽很有意思。這首歌以前用的是嗩吶等古老的農村器樂。他就讀於四川音樂學院,憑著對音樂的熟悉和對古今審美的感悟,當即拍板,敲定了此事。但是所有的拍攝和制作環節都要改變。制作、外聯、美術、服裝造型、配色、剪輯、包裝等“亂七八糟”的事情,讓原本可以定格在十幾萬元的廣告片,變成了耗資近百萬元的音樂劇片!“服裝表演本來就費錢費力,歷史的學習和臉型分析要相對準確。也許反而是出醜,看了很多遍的時候,就是不舒服,壹直糾結自己的審美。壹部電影什麽都想表達,結果什麽都沒表現好,總有取舍和不足。”壹連,團隊熬夜很久,直到大家都滿意為止。“今天看得好好的,壹個星期壹個月以後再看。”這是審美的沈澱,電影結構更緊湊,基調更準確。“為了達到壹個持續的‘審美高度’,本來半年就能完成。整個團隊用了壹年半的時間,壹些球員開始懈怠、生氣、急躁。”這真的需要耐心。”連續的聲音還是那麽有力。他抽了幾根煙,停頓了壹會兒,然後專註地回頭看著記者。”這部電影是壹群有點熱血的人拍出來的,團隊密不可分。無論如何,大家都在堅持完成這個事情。這是好事。至於電影好不好,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以公益的名義,只希望河南不再被嘲諷!“影視劇裏出現河南人這個角色的地方,壹定是搞笑的,或者是土氣的。為什麽?河南人可以自嘲,比如“我不是兄弟”,但不能被別人嘲諷。我們有自尊。”引發社會的爭論和思考,進而讓河南的正面形象深入人心,這是我們不斷渴望得到的答案。他的父親是河南人,他在河南壹直呆到十壹歲。後來,他到成都學習、生活、工作,在重慶做主持人,北漂七年,“逐漸發展出對家鄉的情結。”同時,這些陌生人的親身經歷也讓他深深感受到,外地來的河南人形象評價很不好。後來在河南生活了近十年,在河南電視臺做主持人,開了自己的公司,還抽空去清華大學學了四年藝術鑒賞和國學。鄉土情結與浪漫情懷,這個有著男性磁性嗓音的陽光男人,瞬間與這部音樂劇電影結下了緣分。
河南的聲音和形象太本土化了,傳播不了!“外地人對河南人的評價不好,這對我是個刺激。我得向我的家鄉解釋。”在決定將商業片改編成音樂片後,新的問題又來了:以什麽方式,什麽內容?“這部電影是我對河南形象的概述。其實就是說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為什麽不直接唱中國?不行,唱歌的人太多了。”記者發現,電影《我們的河南》中只有壹句是河南音樂的民間素材,其余的都找不到河南的痕跡。“河南的元素不能用太多,怕變成戲曲歌。過於地域化不利於交流。”回頭看是壹千年的歷史。影片中有大量戰場上的戰鬥,勇敢無畏,舞蹈表演。總之,肢體語言其實是人的內心舞蹈,是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現。它是從形象過濾到精神的體現。“這是他和其他作品的區別,也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燴面,小麥,都是壹盤散沙。我用了壹種虛擬的手法,把炎黃、殷墟、甲骨文、太極這兩個皇帝表現出來,壹掃而空。”連續的歌詞中有壹句是“喚醒往日的繁華”。他認為,河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下降了壹點,但通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未來會發展得很好。壹連作為壹家立足中原的文化企業,他們衷心希望音樂電影能夠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推動,讓中原精神、熱愛河南走向世界的視野,讓它的旋律、歌詞、河南印象走進每壹個中國人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