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羅夫手槍蘇/俄羅斯馬卡羅娃(PistoletMakarova,俄語:питолетмакаровва)該槍於1951年裝備部隊,以取代тт-33手槍,тт-33手槍是前蘇聯和華約國家的制式手槍,後來廣泛裝備警用由於該槍體積小,重量輕,壹般由中級以上軍官佩帶,所以又被稱為“校官手槍”。該槍用途廣泛,產能大。是世界名槍,也是同代人中最好的緊湊型自衛手槍之壹。
模型進化
改進的PMMPM。主要改進有:使用了更大的滑架,加強了後坐彈簧,使其可以發射更高膛壓的改進型馬卡羅夫手槍(初速達到400 m/s),彈匣容量增加到12發雙排,將原來細長的握把改為可以適應更粗彈匣的形狀,握把面板也進行了改進。雖然銷量不高,但已經有壹部分被俄羅斯軍方和特種部隊采用。Izh-70/Izh-71出口型號。貝加爾-442是出口型號,發射原炮的彈藥,瞄準鏡固定或可調。PB消音手槍由馬卡洛夫手槍改裝而成,帶有消音器。TKB-023試驗型號采用聚合物炮身以減輕重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但最終未被采用。59式手槍是中國仿制的馬卡羅夫手槍。該槍發射59式9mm手槍,槍長161mm,重量0.73kg,主要供團級以上指揮員使用。
使用情況
1951年,馬卡羅夫手槍成為蘇軍和許多華約國家的標準裝備。馬卡羅夫手槍被選為制式手槍的主要原因是其結構簡單,運動部件少,經濟實惠,易於生產,制動力合理。這種槍壹直在蘇聯軍警前線服役,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至今日,這種手槍仍在俄羅斯和許多前蘇聯國家廣泛使用,但被完全取代只是時間問題。在美國,馬卡羅夫手槍也是壹種非常受歡迎的隱蔽槍支。中國、朝鮮、東德、保加利亞也都仿制過馬卡羅夫手槍,部分國家的生產還在進行中。2003年,俄羅斯開始用MP-443手槍替換馬卡羅夫手槍。但由於資金問題,以及馬卡羅夫手槍的庫存仍然如此豐富,並沒有大量替換。直到2012年,大量馬卡羅夫手槍仍在俄羅斯軍隊和警察中服役。中國、朝鮮、越南、許多前東方陣營和第三世界國家仍在繼續使用馬卡洛夫手槍及其仿制品作為標準手槍。
顯色法
二戰結束後,蘇軍總結戰時經驗,發現手槍在實戰中的使用率極低。再加上托卡列夫手槍的壹些固有缺點,他們決定研發新的軍官自衛手槍,要求半自動手槍,比托卡列夫手槍更緊湊、更安全、更無效。可能是受勃朗寧FNM1903的影響,曾經在沙俄帝國時期裝備過。有人建議采用自由步槍,那麽就需要壹把威力盡可能大但適合簡易自由後坐力步槍的手槍。為此蘇聯工程師鮑裏索夫。Syomin首先研制了壹種命名為PP39的9×18 mm手槍子彈,並於1940年6月提交靶場試驗。這款PP39手槍是後來的馬卡羅夫手槍的前身。馬卡羅夫在1940年代後期開始設計他的防身手槍,並將其命名為馬卡羅夫手槍。1951年,蘇聯紅軍決定使用馬卡羅夫PM手槍作為新的自衛武器,並且壹直服役到20世紀末。除了前蘇聯/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前華約國家也有模仿。
結構特點
馬卡洛夫手槍是為單/雙動扳機設計的。裝彈上膛後,可以在錘板朝上的情況下攜帶槍支,並安全鎖定。為了開火,用戶需要將托架上的安全裝置設置到“待命”位置,然後扣動扳機。在雙動模式下,射手打第壹槍扣動扳機時,錘子會被擡起,所以這壹槍需要的扳機壓力比較高。隨後的射擊會通過後坐力的循環,完成拋殼、裝彈、使錘板工作的過程。然而,在單動模式下,觸發壓力較小。馬卡羅夫手槍是半自動手槍的壹種,射速取決於射手每次扣動扳機的速度。射擊後,炮彈將被拋向射擊者的右後方約18-20英尺處。鎖定保險時,手槍的錘會同時擡起。這是因為它的安全裝置有壹個擋鐵,會防止錘子打到它的針上,所以它可以安全地把錘板立起來。馬卡羅夫手槍的標準彈匣容量為8發,它的車廂會在最後壹發子彈後鎖死並打開,從而完成掛空的功能。換上上膛彈匣後,射手需要推倒左槍身上的滑架釋放裝置或者直接向前推滑架將第壹顆子彈推入膛內。當然,射手也可以選擇單發裝填。馬卡羅夫手槍零件簡單經濟,不易損壞,可用少量工具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