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國務院部署實施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教育部門要建立實名制登記的學生信息系統,防止冒領、套取國家補助資金的行為。
受益學生人數達到2600萬。
10年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680個試點縣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每日3元錢的營養餐補助。通過這項政策,最先解決了最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生的校餐問題,2600多萬學生受益,占中西部農村學生的近30%。
財政部副部長張提出,各地要定期公開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總額、受益學校名單和受益學生人數,建立實名登記制度的學生和膳食信息管理系統,防止資金被冒用。督促相關學校、餐飲單位或個人全面公開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金賬目、餐飲標準、營養食譜、就餐學生名單等信息,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
嚴禁超標準建設食堂。
目前,我國6543.8+0.3億農村中小學生中,有3000多萬人住校,部分寄宿制學校食堂建設滯後,就餐條件差;在壹些非寄宿制學校,離家較遠的學生午餐問題突出。
袁貴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農村學生情況、學校食堂現狀、中午不能回家吃飯的學生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協調相關部門,明確原料供應、食品加工、食品配送、學生用餐、監督管理等標準化流程和工作要求。考慮本地區農村中小學現狀和飲食習慣,合理確定試點縣農村中小學供餐內容和方式,具體試點方案由各縣(市)研究制定。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把食堂作為重點建設項目統籌安排,但嚴禁超標準建設。規模較小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造和配備廚房等相關設施。
將建立用餐準入制度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表示,在全國680個試點縣實施的營養餐改善計劃將建立和完善膳食準入制度,防止假冒偽劣和不安全食品流入校園。
此外,教育部將在680個試點縣組織相關人員面授培訓,對中小學校長、食堂負責人、工作人員,以及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供餐企業和供餐點相關人員進行綜合培訓。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餵養方式和內容
營養餐的餵養方式
學校有食堂或者可以配備食堂的,應當利用食堂供餐;目前學校沒有食堂,可以向有資質的餐飲企業和單位集體食堂購買餐飲服務;邊遠山區的學校或教學點,經有關部門批準,可以實行個人或家庭供餐。
營養餐的內容
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產品。飯菜的內容不必統壹,牛奶雞蛋是關鍵。關鍵是要合理搭配,保證營養。有條件的農村學校除采購食品原料外,可適度開展勤工儉學,補充食品原料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