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是膳食結構?

什麽是膳食結構?

膳食結構與人類健康 1、膳食結構影響人類健康

國民膳食結構是指居民消費的食物種類及數量的相對構成。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最迅速的100年,抗生素的發現、疫苗的研制和免疫工作、醫療水平的提高等,使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疾病譜和死因譜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過去的傳染病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種轉變除了老齡化因素外,膳食結構的變遷是主要因素。

2、膳食結構類型與慢性病的關系

根據動、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和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物攝入量,當今世界的膳食結構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1)發達國家模式(日常營養過剩型)

以美國及西歐發達國家為代表,其特點是:動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多,表現為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這種“三高壹低”膳食結構導致營養素攝入量嚴重過剩, 使“文明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顯著增加。

(2)發展中國家模式(膳食質量較差型)

多見於東方發展中國家,其特點是:植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量較少,蛋白質與熱能攝入量不足,膳食質量較差,以至營養不良,體質低下、勞動力下降甚至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病。

(3)日本模式(膳食結構較合理型)

它集中綜合了東、西方膳食的特點,取長補短。動、植物性食物比較均衡,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基本符合營養要求,膳食結構比較合理。

通過這三種膳食結構對人類健康的比較,結論是,營養過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的***同危險因素:高脂肪膳食與冠心病發病率有關。

3、膳食結構變遷引起慢性病的變遷(以上海的確為例)

(1)居民膳食結構的變遷

1950年到1960年,居民的糧食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到1965年後呈快速下降趨勢,並經過壹個相對平穩的階段。到1980年後又是壹次大幅度下降,直到1998年。而水產、肉類、蛋類、乳品、油脂、蔗糖等的消費都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2)居民的能量來源變化

1950年,居民能量70%左右來源於碳水化合物,20%左右來源於脂肪,大約有10%來源於蛋白質。到1980年蛋白質的攝入相對比例平穩,而脂肪的攝入量壹直呈現上升趨勢,從50年代的20%,到60年代10%左右,而80年代達30%左右,因此導致肥胖和超重比例的日益上升。

(3)居民膳食結構變遷與健康的規律

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從1950年到1985年是壹路下降,到1985年時已經接近零;而心臟病、腦血管病、癌癥的死亡率在增加,特別是上世紀的80年代增長迅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糧食消費、碳水化合物攝入、傳染性疾病都在不斷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增長,禽肉類及油脂類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不斷上升。

4、普及居民的膳食指南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人們熱衷於學習西方文化,致力於接軌、引進、模仿,卻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膳食結構方面追求“三高壹低”,破壞了膳食結構平衡,現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造成“文明病”肆虐的嚴重局面。現舉壹個真實事例:浙江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及南加州大學合作,以1個病人與此相反個健康人的比例,內地各選擇1200人進行生活習慣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生活在同壹緯度,但移民美國20年的華人因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使他們在健康上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人類的壹切活動的基礎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更美好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法國的壹位總統曾指出:“壹個民族的命運要看他吃的是什麽和怎麽吃。”如今,調整膳食結構預防慢性病已成為人類健康和發展的***識。目前,全球所有發達國家都已訂立居民膳食指南,並廣為宣傳和教育,壹些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而且都有各各的特點及針對性。我國1997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以及200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標準,將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提出壹個科學營養符合中國國情的膳食模式,指導城鄉居民調整膳食結構,合理營養,全面攝入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改善國民營養狀況。

中國營養學會正在起草《國民營養條例》,這部轉管吃飯的《條例》,行文有壹個突出特點,讓專業營養知道走進國民生活,以改變膳食結構的不合理,營養不均衡的現狀,同時借鑒國外最新的營養科學信息,培養我國國民的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