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石蛙養殖技術。

石蛙養殖技術。

因為人工馴養的石蛙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為它建造壹個家是非常重要的。先選好場地,然後開始建養殖池。這個時候需要註意兩點。首先,繁殖環境必須與石蛙的野生環境相似,也便於人工管理。

農場土地的選擇

環境質量直接影響石蛙的成長、發展和繁衍。總的來說,石蛙喜歡安靜,害怕噪音,所以應該盡量避免在嘈雜的工廠和交通繁忙的道路旁邊建廠,以防止石蛙受到驚嚇,影響其正常生長。青蛙養殖廠附近應該有充足的水源。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都可以作為養蛙的水源,但要求水源無汙染,PH值為中性、微酸性,最適宜的PH值在6-7之間。

水產養殖池塘的規範要求

養殖池塘主要有孵化池、蝌蚪池、青蛙池,壹般都建在室內,需要通風降溫,沒有陽光直射。在建造池塘時,應盡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長習性,以便為石蛙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孵化池占地1-2平方米,高0.8米,水深0.5-0.6米,蛙卵孵化時水質很好。為了保證水質新鮮,含氧量充足,最好24小時保持流水。

蝌蚪池面積2-3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0.3-0.5米,每個池中要養相同規格的蝌蚪。蝌蚪變態時,要在池塘裏放木板,讓木板浮在水面上,讓幼蛙在木板上跳躍休息。

蛙池應為長方形,面積4-10平方米,高0.8m,池內有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棉瓦覆蓋。瓦下光線暗,青蛙白天可以躲在瓦下休息。池塘水深壹般在0.1-0.2m之間,池底略傾斜。池塘裏的水陸面積比約為。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壹般為4-9月,5-6月為產卵高峰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石蛙的年產卵量很大,約500-1000尾,但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生產上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式。

繁殖蛙的選擇

種蛙體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產卵的數量和質量,關系到能否產出壹批整齊、健壯、活潑的苗種。因此,養殖青蛙應選擇身體強壯、個體大、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的成年青蛙。養殖青蛙要求無殘疾,無疤痕。壹般選擇2只青蛙,可選擇體重200g以上的雌蛙和體重250g以上的雄蛙作為繁殖蛙。

繁殖和產卵

每年4-9月,當水溫達到18℃以上時,石蛙的繁殖季節就到了。石蛙的男女比例是1:1。壹般繁殖的青蛙晚上會互相擁抱。繁殖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雌性,借助腹脊加強雄性的固定。擁抱刺激對用於繁殖的雌性青蛙是必要的。

人工孵化

繁殖季節,每天早晨要加強水池巡邏,石蛙排卵1小時後取出卵塊。受精卵對外界變化非常敏感,這個時期需要穩定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撈取受精卵時壹定要小心輕柔,註意保持卵塊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塊破裂,降低孵化率。我們把受精卵從保溫箱放入保溫箱,我們要把卵子翻過來。受精卵的黑色壹端是動物極,白色壹端是植物極。孵化時,我們用鐵絲使黑色部分朝上,即動物極朝上,白色部分朝下,即植物極朝下,以保證受精卵孵化成功。孵化過程中,同壹批蛋不能分開孵化。大約65,438+0到2周後,這些受精卵可以完全孵化成石蛙蝌蚪。

從蛙卵孵化的第1天到第80天,在石蛙屬於蝌蚪階段。妳看,它們都比較小,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抵抗敵人傷害的能力都比較差。壹不小心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飼養管理水平是影響蝌蚪存活率的關鍵。

第壹,放養密度

蝌蚪在50px以下時,壹般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800-1000只;蝌蚪長到50px以上時,放養密度株為每平方米200-300只。如果沒有經驗,放養密度可以適當降低。

二、餌料投餵

蝌蚪孵化後壹般吸附在池塘底部,很少活動,也不覓食。3天後活動量增加,開始攝食,所以蝌蚪的消化功能較弱。20號之前只能用牛奶等營養豐富的糊狀餌料餵養,每天早上9: 00壹次,下午5: 00壹次,餵養量為1000只蝌蚪。20天後改用人工配合飼料,營養全面,能促進蝌蚪快速生長。當蝌蚪長到50px時,投餵量為池中蝌蚪體重的8-10%。當蝌蚪長到100px時,按池塘中蝌蚪體重的6%投餵。在生長過程中,壹般根據蝌蚪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攝食量,在食欲減弱時,每次分批慢慢撒,等到吃飽了再撒下壹批飼料。

第三,水質管理

蝌蚪池塘壹般面積小,放養密度高,飼料多,水質容易變差。因此,蝌蚪池塘應在3-5天內換1次,每次換四分之壹的水,整個池塘每15天換壹次,徹底清除池底的殘卵和食物廢渣。此外,為防止水質惡化,每周用100-200ppm高錳酸鉀對全塘進行噴灑消毒,以改善水質,殺菌防病。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在池塘裏撈出蝌蚪。

第四,疾病預防和控制

石蛙的蝌蚪很虛弱,容易得輪狀病毒和爛鰓病。下面我們介紹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毛前凸,受感染的蝌蚪食欲差,動作慢。這種藥物可以用敵百蟲治療。劑量為每100升水30毫克敵百蟲,每2-3天壹次,兩次即可見效。

爛鰓癥,被感染的蝌蚪腮部腐爛發白,呼吸困難,在水面上緩慢遊動。藥物可用特效爛鰓靈治療,劑量為每100升水100 ml,每3-5天1次,連續2次即可見效。蝌蚪長到50天左右,先長出後腿,15天後逐漸長出前肢,80天後尾巴完全吸收。此時,它由水生動物轉變為兩棲動物。我們應該把變形的幼蛙撈出來,放在蛙池裏餵養。

從蝌蚪變成幼蛙後,經過兩年的繁殖,就是壹只商品蛙。這兩年要做好哪些工作?飼料餵養是壹方面,然後就是日常管理和疾病預防。具體來說,我們去看壹下節目吧。

壹、放蛙前的準備

在將幼蛙放入蛙池之前,有必要清理蛙池。壹般在放蛙前兩天進行,主要使用高錳酸鉀。我們會用100-200ppm的高錳酸鉀對整個池塘進行噴灑消毒,不留死角。水、地、蛙洞要徹底消毒,殺滅各種病原體和蟲卵。兩天後,小青蛙可以被放入池塘。

第二,放養密度

石蛙的進食能力與放養密度有很大關系。繁殖密度越高,它的進食能力越強。如果太瘦,進食能力會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厭食。壹般石蛙體長在175px以下時,放養密度為90-120頭/平方米;石蛙體長在175px以上時,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30頭。

第三,飼料餵養

石蛙的飼料主要是黃粉蟲。和養魚壹樣,石蛙也要遵守時間和地點的原則,讓石蛙有定時、有壹定強度的群體投餵習慣。壹般每天餵兩次,早上9: 00,下午5: 00,飼料質量要保證優質,精細,適口,無黴變。定量原則是,每次在池塘裏按石蛙體重的6%投餵,兩到三個小時內吃完,這取決於水溫、天氣和青蛙。

第四,馴服食物

早期投餌訓練是石蛙人工繁殖的關鍵技術,石蛙的自然投餌習慣是吃活餌,不吃死餌。石蛙的大規模人工養殖很難完全滿足活餌。石蛙必須馴化才能吃人工配合飼料,越早馴化效果越明顯。壹般要求幼蛙在變態後5-7天內馴化。在最初的10天,1/3配合飼料與2/3黃粉蟲混合飼餵石蛙,之後隨著石蛙對配合飼料的適應,配合飼料的比例逐漸增加,直到石蛙能習慣吃人工配合飼料。

動詞 (verb的縮寫)日常管理

石蛙水產養殖的重要工作是每天黎明和晚上巡視池塘壹次。我們應該註意青蛙的動態來決定是否換水和用藥,尤其是在炎熱和多雨的天氣情況下。還要每天寫日記,按時測量水溫,記錄餌料數量,發現問題立即處理。這也是石蛙科學育種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日常管理中,還要保證蛙池的清潔,每天清除殘餌,每七天定期清理蛙池。

六、安全過冬

每年11年末至次年4月中旬,水溫降至12℃以下時,石蛙進入冬眠狀態。石蛙越冬時,池水深度要保持在500px,宜用長流水,以免淹到洞穴,並留有壹定的土地。當溫度上升時,石蛙會浮上來,有能力進食。此時應給予少量飼料,以增強石蛙體質,並保持環境安靜,防止越冬期間敵害和水質變差。

七、疾病預防與控制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和青蛙自身反射特性相互作用的結果。石蛙抗病能力強,但在高溫天氣下容易染上紅腿病或爛皮病。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壹下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紅腿病,石蛙四肢無力,腹部和腿部發紅,肌肉呈點狀,不能進食。該藥物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銅和0.2毫克/升的硫酸亞鐵混合物治療,每2-3天壹次,連續兩次。

腐爛皮膚病,受感染的石蛙表皮腐爛脫落,露出紅色肌肉。這種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所以我們需要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來加強營養。用量為每公斤飼料400毫克多種維生素,3-5天即可見效。

商業捕蛙

兩年後,當石蛙長到大約150克時,就可以捕獲並在市場上出售了。在占領石蛙的前壹天,我們應該停止給石蛙餵食。捕捉時,我們通常用網捕魚的方法打開石棉瓦,石蛙受到光的刺激會變得在地上亂竄。我們必須格外小心,避免每壹步都踩在石蛙身上。用網兜捕魚時,動作要慢而輕,每次不要釣太多,以免石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