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從化的民間故事和傳說

從化的民間故事和傳說

? (“五老"課堂演講稿)

? 龍柱深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

我原來也是河東中學的老師,教英語科,是在河東中學退休的。在退休之後,我喜歡收集從化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也收集了許多從化古代留傳下來的物品。我特別喜歡古人讀的線裝書,也喜歡把從化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寫下來。幾年來,我收藏的東西有古石器,舊家具,舊農具,古舊線裝書等等。有些東西現在已不使用了,在農村已很難看見了。我收集整理寫下的傳說故事有七萬多字,大約有五十多篇吧!在報紙上見到的就有《三將軍的傳說》,《雲臺山劉仙姑的故事》等等,大部分都在公開網絡平臺上發表了。有些文章的閱讀量達到三萬多人次。

曾有朋友問我:“妳不是英語教育專業的嗎?怎麽喜歡收藏和寫作?"這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祖先留下的東西太好了,祖先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太寶貴了。我要讓祖先們留給我們的寶貝壹代代傳下去。這些寶貴的東西再不搶救,就會腐爛,就會消失。特別是我少年時聽長輩們講的故事,很動人,很感人,如果不寫下來,慢慢就會失傳了。

或者有些同學不知道,妳們所在的村莊,就可能留傳著動人的故事。我們河東中學的所在地,以前叫做七星崗。據說南宋皇帝逃亡時,把七大缸另加大半缸的皇室金銀珠寶埋在這個地方,以便日後能利用這些財寶組織軍隊,東山再起,打敗元軍。藏寶的具體地點當然是個秘密。這七大缸半的珠寶,流傳下來就變成七星伴月亮了。太平錢崗這個地方,有廣裕祠,很出名。錢崗原來也不叫錢崗,而是叫七星崗。我們學校這個地方,宋軍埋了哪麽多財寶,應該叫錢崗吧!但偏偏倒過來,埋了財寶的地方叫七星崗,沒埋財寶的地方叫錢崗。這是因為宋軍為了轉移視線,又便於記憶吧!有壹個成語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而這裏埋的是億萬兩金銀珠寶呢!如果這裏叫錢崗,就會被人惦記著了,於是就與七星崗互相調換了。這裏變成了七星崗,原來的七星崗變成錢崗了。還有壹種說法,宋皇室的財寶不是埋在這裏,而是埋在鳳凰的金錢山呢!在學校開辦初,我曾見到附近村民建樓房挖地基時,挖出了壹大罐宋錢,後來聽說屋主按爛銅爛鐵論斤賣給廢品店了,真是太可惜了。這是不可多得的古錢幣呀!我們從化有許多村落都是南宋官兵的後裔。錢崗就是在崖山背著小皇帝跳海的南宋丞相陸秀夫的後裔。屈洞村是北宋潘美的後裔。這個潘美在楊家將這個故事中變成了潘仁美,是個奸臣。真實的潘美是位忠臣,為統壹國家作出貢獻的。在鵲朗村,有紀念楊五郎的遺跡五郎廟。結合歷史知識再來看這些傳說,就會發現,我們從化也有許多值得寫的東西,文化底蘊是深厚的,並不是南蠻之地。我們的家鄉其實是很可愛。

我們現在看到的雙鳳山,在以前叫鷓鴣山。明朝的壹位姓唐的縣太爺聽著就不順耳,鷓鴣是小鳥,只在小地方飛來飛去,缺乏壹飛沖天的氣概。改了吧,唐縣太爺壹聲令下,就把鷓鴣山改為雙鳳山了。雙鳳朝陽,是古代從化八景之壹。唐縣太爺為了改山名,還寫了壹篇著名的文章,叫做《祭雙鳳山文》:“惟山秀拔,雙鳳其模。未遇識者,抑名鷓鴣。山損其名,為山之汙。鳳鳥,鷓鴣,凡瑞異途。惟瑞名瑞,名實乃符。更名雙鳳,不亦快乎?勉旃鳳山,爰發其雛。羽翊文明,慎毋負吾。尚饗。”

這篇文章,原來是用石刻好,放在鳳院村的。鳳院村原來也不叫鳳院。因村裏村外,原來有大片的楓樹林,當時是叫楓園的。因為鷓鴣山改名為雙鳳山了,楓園的大池塘的水裏,經常倒映著雙鳳山,楓園與雙鳳山是連在壹起的,跟著楓園也就改名為鳳院了。"鳳立丹山舒錦繡,院開大地建文章"。妳看多有氣概和詩意!讀起來也覺豪情萬丈。

我的外公外婆也是鳳院人。我小時候在鳳院看過龍船,聽過大戲,也聽過許多動人的民間故事。《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我母親是壹邊唱著戲文,壹邊把故事講出來的,至今我仍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記得幾句戲文呢!在講到從化本地的典故時,講得最多的是雲臺山的劉仙姑了。劉仙姑據說是真人真事,她很小就被賣到雲臺山下的村裏當童養媳了。她的家婆對她很刻薄,經常打她罵她。她逆來順受,孝順長輩,熬盡許多苦楚,後來被增城的何仙姑收為徒弟,再後來在雲臺山上成仙了,成了保祐壹方生靈的地方神。我把她故事寫了出來,發表在《今日從化》和《流溪老園丁》等刊物上,並且在網絡上流傳下來。

其實,從化這類的故事是很多的。我們學校可能有漢田村的同學。漢田村附近以前有壹座鯉魚形的小石山,與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有關聯。打開地圖看看就知道,從化的東面鄰近龍門縣。據說流溪河的鯉魚王很早就不想在流溪河裏稱王了。它要逆著小海河而上,跳過龍門,化作龍王,雲遊四海。在路途中,它遇到柯木關,大逕關,小逕關等等關卡,還遇到大鼻鶴等官兵的圍追堵截,最後拼搏累死在漢田這個地方。這是壹個很勵誌的故事,在從化縣誌裏,有關於《魚王石》的記載。

大家還可以在從化大橋附近的流溪河東岸,看到鵝崗頭這個地方。在修河堤時,差點就被鏟平了。當地村民經過有理有據的抗爭,得以保存下來了。據說這個鵝公頭,就是何仙姑坐的天鵝變成的。在河西以前河濱公園工人球場旁邊,也有壹座小石山,據說是劉仙姑坐的天鵝變成的。這兩個天鵝壹公壹乸,它們天天在壹起,有時分開在流溪河兩岸。後來何仙姑和其他七仙壹起去了渡東海,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吧。何仙姑把公天鵝留在流溪河東岸,她以為很快就會從東海回來,忘記給它自由的指令。沒有何仙姑的指令它不敢遊到西岸,與母天鵝會合,只是天天隔河相望。久而久之就變成鵝公頭石了。劉仙姑只顧在風雲嶺修煉,也忘記了她的鵝乸。天長日久,那個鵝乸也化作石山了。這些傳說是不是很感動人呢?現在有商家利用鵝乸這個題材做生意,天天叫賣鵝乸煲,我覺得是不妥當的。美麗的傳說不能庸俗化,我們要讓這些美麗的傳說壹代壹代流傳下去。

我們從化美麗的傳說還有很多,像溫泉的《龍宮煮泉》,森林公園的《八仙造流溪城》,從化八景和呂田八景的傳說等等,講十天十夜也講不完。從化還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時是華南地區的主戰場,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抗日故事,如江埔村的大只能,就活捉過日本仔。河東中學所在地,張瑞貴將軍就多次與日本仔打大仗,在附近還有抗戰時修建的炮樓呢!以前從化二中的校長龐捷,他的父親就是張瑞貴部隊裏的壹位營長。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像良口榴花山抗日大會戰,雲臺山解放廣州的最後壹戰,等等。大家看看,從化不但山清水秀,流傳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還是挺多的。我們現在趁還記得,就應該盡快把這些故事記下來,傳下去。這也是我們愛祖國,愛家鄉的壹個具體做法吧!我現在做的只是很少的壹部分,大量的工作還需要妳們挖掘和整理。努力吧!讓我們寶貴的歷史遺產發揚光大,激勵我們愛國愛家的熱情,為建設好我們的家鄉多作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