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與前幾年相比,最近的壹次行動給這個行業帶來了新的變化。
01
陷入陷阱
以電子商務購物的名義
9月16日,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和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農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首屆長三角大閘蟹雲節在上海開幕。開幕式上,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蕪湖、興化等長三角優質大閘蟹產區聯合品多多成立“長三角大閘蟹雲賽聯盟”,推動長三角大閘蟹產業壹體化高質量發展。針對大閘蟹行業的發展,有關方面從現在到未來,從生產到銷售,都給出了針對性的措施:
1.營銷:促進消費,保證質量。
農產品的很多問題都是產銷對接,這也是品多多首先解決的問題:這幾天,上述優質產區的官方旗艦店將陸續登陸品多多,消費者可以直接買到各大產區物美價廉的好螃蟹。
以往大閘蟹都是缺斤少兩,雲品節還在行業內首次推出大閘蟹“足斤足兩”的概念:商家承諾足斤足兩後,會在標題頁和詳情頁顯示兩個標簽。消費者收到貨後,可以稱壹下螃蟹,損耗高於行業標準,平臺會賠付。
2.生產:電子商務,樹標準
如果以上措施解決了當下,接下來就是規劃未來了。
首先是渠道重塑。此前由於流通環節多,雖然大閘蟹價格高,但蟹農並沒有太大的收益。既然傳統的產業鏈利益分配模式已經固化,就應該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建立新的產銷體系。活動當天,拼多多宣布啟動“長三角新蟹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通過開辟商家入駐綠色通道、提供產地個性化電商培訓、提供百億補貼、限時秒殺等流量扶持方式,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地培育100家龍頭企業和1000家電商,打造200億元線上增量市場。
未來,借助平臺,蟹農將轉型為大閘蟹電商,通過平臺直接與消費者對接。壹方面獲得流通的利益,另壹方面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優化源頭養殖模式。
當然,線上和線下是兩套流通體系,購買方式和表現方式都不壹樣。線上大閘蟹也要建立統壹的行業標準。為此,品多多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制定了《長三角雲蟹行業標準》,優化養殖模式,提高大閘蟹電商銷售標準。壹方面幫助蟹農節約養殖成本,另壹方面規範商家,打擊以次充好、蟹繩註水、虛假宣傳等行業亂象。
據拼多多介紹,雲節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為了實現兩個核心目標:讓平臺的6.83億用戶以最實惠的價格買到品類充足的優質螃蟹;打破現有的產銷鏈條,讓蟹農成為整個產業鏈的利益分配主體,實現豐產豐收。
02
重塑
農業升級背後的拼多多。
有專家總結,世界上有四種農業:美國是大國大農,歐洲是中國中農,韓國日本是小農,中國是大國小農。其中,中國的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世界上最難的。難點在於“小”字。把億萬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也成為各方面努力的方向。
怎麽做?我學到的壹點,就是用專業合作社把小農戶變成大農戶。在螃蟹領域,壹些省市也開始行動起來,如浙江湖州,擁有20多個水產養殖合作社和1個產業農業合作社,創建規模化養殖基地和高標準示範園區,打造湖蟹特色農業強鎮。
可以組織生產層面壹起“拼”,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都是可能的。這是壹輛離線組合戰車,品多多給這輛戰車加了翅膀。以品多多的大閘蟹雲節為例,它至少帶來了四個價值:
1.拼圖和直鏈
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季節性強,保質期短,需要短期銷售,否則就會滯銷爛。
拼多多是從農業起家的,它的前身是專註於水果水餃的好產品。可以說,“腳上的泥,身上的土”是拼多多的底色,“拼”是它的基因。分組模式、社交流量、玩法,讓拼多多在短時間內將原本海量但分散的消費聚集起來,從而解決農產品營銷問題,對需求和生產進行非常規配置。
而且拼多多還形成了產地直、環節少、自然成本低的“超短鏈”,產銷兩端的農民和消費者都成了受益者。比如大閘蟹,沒有中間商,從產地直接連上餐桌,新鮮實惠,有品質。
2.反向導向生產
小農結合信息匱乏的模式給中國農業生產帶來了另壹個問題:產品好賣——價格下跌,產品滯銷——農民減產轉向——供給缺乏,價格上漲。拼多多搭建的產銷對接平臺,不僅能給農戶帶來穩定的大規模訂單,還能指導生產。另外,電子商務是數據的集合,數據是農業新的生產要素。當數據註入到農業中,可以幫助建設現代農業。
舉個例子:雪蓮果在雲南很多種植戶都有種植,但是因為只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用來做湯,所以賣不出去。品多多農產品團隊發現了這款產品,認為其價值不僅限於此。於是平臺在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主動推送,需求被引爆。大閘蟹也是如此。據悉,品多多已經成立了雲拼專家小組,以消費需求和數據為基礎,幫助原產國在更長的時期內優化養殖環節的投入和產出,比如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消費群體的喜好制定全時養殖計劃,進壹步提升大閘蟹全鏈條產業附加值。
3.農產品品牌化
從亞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拼多多的模式有助於打造爆款產品。此外,拼多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助推。以雲品節為例,官方列出了限時秒殺、百億補貼、搜索等“湖裏釣魚”、“縣長直播”、“萬人壹團”等活動。這些措施現在能“賣得好”,將來也會“賣得好”。實現後者的關鍵之壹是品牌化。比如陽澄湖大閘蟹,很大程度上賣的是區域品牌“陽澄湖”。
4.農業生產標準化
農業生產標準化很難,但是拼多多在嘗試。以此次發布的《長三角雲蟹行業標準》為例,除了電商分級標準體系、產後處理方案等流通環節的標準外,還涉及到養殖:“根據電商大閘蟹的消費特點、地域特點、關鍵規格,與長三角產地的產品特性、生產周期、出圃期等進行短鏈對應, 並進壹步優化養殖端的結構和技術,形成適銷對路的市場,提高食品質量,改善廣大蟹農。
綜上所述,農業升級需要線上線下,產銷協同。合作社就像生產領域的拼多多,不同的是他們把農民“放在壹起”,而流通領域的拼多多把需求放在壹起,把數字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合作社+拼多多,共同為中國農業升級和農產品供應鏈重塑提供新動力。
03
長三角會成為現代農業的突破口嗎?
這次品多多的大閘蟹還有壹個特色:地域。
壹方面,長三角螃蟹養殖面積約占全國養殖面積的55%,產量占全國的62.4%,產值約占全國的65%。此外,其消費群體相對集中,大閘蟹的全國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北京、湖南、湖北、重慶等相關地區。
另壹方面,長三角地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壹,理應走在中國現代農業的前列。去年底,《長三角區域壹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長三角壹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推進長三角壹體化,農業作為基礎自然是重中之重。
但長三角三省壹市資源稟賦不同,農業農村發展水平不同,任重道遠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長三角地區雖然是大閘蟹的主產區,但長期以來面臨著區域農業標準不統壹、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建立區域壹體化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等壹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今,以長三角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大閘蟹為切入點,壹城三省聯動,聯合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打造長三角壹體化農產品產銷平臺,在新型農業人才電商培訓、新型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區域品牌建設等領域加強合作,不僅有利於大閘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符合長三角壹體化的思路。成為長三角壹體化農業的標桿案例,也可以為長三角乃至中國現代農業的後續發展提供有效借鑒。
當然,農業現代化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農業標準化的路還很長。至於大閘蟹,目前線上銷售只占總銷售額的4%左右,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至少目前我們看到了長三角和拼多多的努力。
來源/物流資訊(ID: Wuliu文誌)
作者/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