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高蹺起源於清末的河北三河縣和北京通縣。光緒年間,河北大量回民遷徙至東北,老藝術家鐵等人將這壹藝術形式帶到盛京。沈河區回回營壹帶是回族聚居區,在這裏這種舞蹈很快成為回族人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當時,在鐵等人的領導下,每年6月20日是回族的大節,因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鼓高蹺盛行。後有蔣、朱昌友、竇慶珍等老藝術家在解放前繼續主持沈陽,後有、鐵裕發、朱等老藝術家繼續主持沈陽,已有130多年歷史。
隨著幾代藝人的發展和完善,小鼓高蹺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與河北的“文高蹺”“武高蹺”並不完全不同,與天津的高蹺也不完全不同。根據高蹺藝術的特點和沈陽回民的欣賞習慣,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更新。逐漸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關東秧歌藝術,無論是在人物服飾、表演形式、舞蹈風格、動作特點等方面。
小鼓高蹺每個表演隊20人,只用兩鑼兩鼓(4人)伴奏表演,其余16人在地上表演。也就是說,只有節奏,沒有旋律。
演員穿著長禮服表演,而不是短禮服;樵夫拿著竿,漁夫拿著魚竿,等等。這是表演道具。它的隊形變化都是大頭(宋武飾演)指揮的,這也是普通秧歌高蹺表演所沒有的。
其表演形式有兩種:壹種是行軍表演(俗稱“街行”),動作隊形變化比較簡單,有時交叉,有時采取“二龍吐”的隊形。
演出形式以場地演出為主,每次約兩小時,演出內容非常豐富。這些形式主要包括:
前臺還挺像話劇裏的序幕。秧歌隊進場後,大頭棒響兩下,所有隊員站成兩排,然後按人物順序切換場地,突然取圓場和單枷梨。
下壹對是指每壹對兩個人輪流表演,根據人物外貌表現生活情趣。
武場是小鼓高蹺表演最精彩的舞臺。大頭雙棍飛,動作有貼草、點棍、盤時、五棍等。青白蛇、蝴蝶、漁民摸魚、傻柱子、老位子上的蝴蝶,逐漸把演出推向高潮。
最後經過唱歌表演和“拍照”,就變成了大表演。
小鼓高蹺的重要表演叫“堆子”。表演的形式是:在場地中央放壹個大壇子,裏面裝滿酒,點燃酒,在壇子後面搭起壹個有桌椅的分層平臺,所有的演員都脫下腿,繞著壇子跑,然後按照人物的順序坐在平臺上,由於喬帶領,大家唱唱滿清宮廷詩。它的主唱和副歌沒有伴奏,只有清唱劇。
高蹺在鼓上的舞蹈動作,特點是全身下緣強,下肢微屈,步履穩健,八字盤腿向外。上半身後仰,微微左右擺動,手舞無眉,肩搖目瞪。整個動作渾厚有力,不卑不柔。
鼓點火熱、快速而富有激情,或平穩而舒緩,整場演出都在鑼鼓的節奏中進行著。鼓點火熱、快速、激昂,如《壹招》、《五招》、《過門關》,鼓點相對平穩舒緩,如《老三分》、《下對》、《單連枷梨》。
新中國成立後,大批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東北農村,學習當地民間歌舞劇,經過加工改編,搬上舞臺。特別是學了遼南的高蹺後,把腳邊的木高蹺去掉,在舞臺上扮演跳舞的角色,創造了新的秧歌節目。這個新節目既保持了高蹺形成的風格和節奏,又塑造了新農民的形象,反映了當時東北農村的新面貌,深受群眾歡迎。其中,由遼東歌舞團創作於1952的秧歌,後由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加工改編,使之更加完善。為了表明這是壹個具有東北特色的節目,就取名為《東北秧歌》。它繼承了遼南高蹺的優點,並與當地專業舞蹈作品的創作相融合,成為從遼南高蹺到東北秧歌,從民間歌舞到舞臺藝術升華的開端,也是“東北秧歌”壹詞的由來。
東北秧歌的風格總的特點是: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動態特征,在藝術上反映了東北人民的性格和農村的審美習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在山川河流的影響下,勇敢、粗獷、樂觀、活躍。還受到河北、山東、河南人勤勞、淳樸、豁達的影響,形成了堅韌、直爽、倔強的性格。這就形成了東北農村人民喜歡色彩豐富、線條粗獷的審美趣味,這種習慣在民間藝術中也有所體現,鏗鏘有力的聲音、明快的節奏、粗獷的動作、高蹺、鼓樂都符合這種審美要求。嗩吶壹吹,鼓聲壹響,遼闊的原野頓時熱鬧起來。活潑歡快的節奏和舞蹈給寒冷的田野帶來了生機。五顏六色的服裝和踩高蹺的表演,從遠處給人溫暖的春天和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