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船閘歷史介紹如下:
壹、船閘的歷史演變過程
船閘,為現代水上航運的重要基礎設施。古代人就深知設制船閘的重要作用,壹直重視船閘建設。史載:北宋雍熙年間,轉運使劉蟠、喬維嶽在開鑿淮安至淮陰碼頭的沙河時,為方便漕運糧船越堰,曾創建了“二鬥門”。
這種兩個鬥門的節水設施,是世界上最早的航運設施之壹,實為今日船閘之雛形。為有效控制上下遊水位落差過大,便於水上航行安全,在河道主支流交匯處單獨建立船閘。
僅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六年(1937)利用部分外債,從國外進口鋼材,在大運河蘇北段先後建有邵伯、高郵、淮陰船閘,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蘇北運河的通航能力,促進了航行安全,時至今日還發揮很大作用。
二、淮安老船閘的興建
1949年夏,蘇北泗河、沂河、沭河地區發生了大洪水,從隴海鐵路線到廢黃河以北,以及裏下河地區壹片澤國。1950年夏,淮河又發生了千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淮安運西片區受災特別嚴重壹片汪洋。1951年5月4日,毛澤東主席為治理淮河題詞:“壹定要把淮河修好”。
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和指揮下,1952年5月10日,蘇北灌溉總渠工程開鑿完工後,因其與京杭大運河十字相交,為平衡兩河之間的水位差,調節排洪、灌溉、航運三者之間不同季節對水量的不同需求的矛盾。
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決定,在兩河相交處南側原淮安縣石塘鄉境內之大運河上新建壹座船閘和節制閘。工程於1952 年9月1日開工,1953年6月17日建成通航。
人們後來壹直稱之為“淮安老船閘”。該船閘閘孔寬10米,閘室長100米,底板高2.5米,閘墻頂高11.7米,設計上下遊最高水位10米,最低水位7.5米,門檻水深2.5米;過閘時間為30分鐘,船閘最大水級為3.7米。該閘由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設計施工,總投資128萬元。
淮安老船閘設立船閘管理所隸屬縣人民政府交通科領導,業務指導由蘇北行政公署內河航運局負責管理;1953年1月,恢復江蘇省建制後,先後由省航運廳、交通廳和省航運管理局負責管理。
三、淮安老船閘被廢棄的經過
興建淮安船閘,曾對控制和緩解大運河特別是汛期水流流速,保證水上運輸船舶航行安全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是隨著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城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運動高潮的到來,水上客運特別水上貨運能力不斷擴大和增強。
壹座規模較小的老船閘因船舶通過能力有限,等閘、候閘時間過長,形成“卡脖子”工程,已難以適應水上運輸事業發展的需要。於是,江蘇省大運河工程指揮部和江蘇省交通廳決定投資興建新的淮安船閘(後稱1號船閘)。
淮安船閘位於老船閘、節制閘的西側,於1959年9月1日開工,該閘采用人字型鋼閘門和平板提升式鋼閥門,閘室長230米、寬20米,年通行能力為2100萬噸,該工程於 1960年11月建成通航,***投資431萬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船舶通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