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慢性腎小球腎炎治療藥方的組成成分有哪些?

慢性腎小球腎炎治療藥方的組成成分有哪些?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本病為壹多因素導致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臨床表現有水腫、高血壓、貧血、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下降,至晚期,由於腎小球大部分被破壞導致腎功能衰竭。僅有少數慢性腎炎是由急性腎炎發展所致,絕大多數慢性腎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屬慢性。起始因素多為免疫介導炎癥。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為主,男性多見。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水腫”(陰水)、“虛勞”、“腰痛”等範疇。病機主要是肺、脾、腎的虛損,氣血、陰陽的失調。肺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水濕內泛;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瘀血、水濕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致病勢纏綿,經久不愈。病變由虛致實,因實更虛,虛實夾雜。治療上常應用益氣、溫陽、育陰、活血、健脾、益腎、固澀諸法,以利水消腫,固攝精微,扶正祛邪。

方壹資腎益氣湯(盛國榮)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

功用扶正祛邪,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腎炎屬氣陰兩虛者。

方解方用人參、黃芪補氣益血;茯苓皮、車前子、澤瀉滲濕利尿;杜仲補肝腎;地骨皮涼而不峻,氣輕而清,去浮遊之邪。本方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氣陰正常而邪自去。

藥理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並對急慢性炎癥均有顯著抑制作用。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杜仲對狗、大小鼠均有利尿作用,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澤瀉利尿,可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400毫升,先浸藥10分鐘,煎20分鐘,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鐘,分兩次服。

方二益氣化瘀補腎湯(朱良春)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20克,石葦15克,熟附子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全當歸10克,川續斷10克,懷牛膝10克。

功用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

主治慢性腎炎日久,腎氣虧虛,絡脈瘀滯,氣化不行,水濕瀦留。腎功損害,纏綿不愈者。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培本利水;仙靈脾補腎陽、祛風濕;附子補陽益火,溫中焦,暖下元;石葦利尿通淋;川芎活血理氣;紅花活血、破瘀生新;當歸補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續斷、懷牛膝補益肝腎;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腫。

藥理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附子,仙靈脾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石葦能消除腎小球病變。紅花降低血壓。益母草用大劑量時,能消除尿蛋白。

用法本方須用益母草90~120克,煎湯代水煎藥。

方三健脾溫運湯(鄒雲翔)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山藥、茯苓、薏苡仁、川椒、當歸、白芍、神曲各9克,幹姜、法半夏、陳皮各6克,雞內金3克,大棗5枚。

功用健脾化濕,溫中助運。

主治慢性腎炎。癥見腰酸,神疲乏力,脘痛納少,惡心欲吐,口多黏涎,苔白膩,脈細。

方解方中黨參、山藥、內金,神曲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川椒、幹姜、半夏、陳皮溫中運脾,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腫得消。

藥理黨參、山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調節機體水鹽代謝。薏苡仁可增強體液免疫,促進抗體產生。白芍增強免疫、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止嘔。陳皮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四加減參苓白術散(鄧鐵濤)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薏苡仁各15克,黃芪20克,茯苓皮25克,白術、山藥、牛膝、豬苓、桂枝各12克,甘草4克。

功用健脾化濕利水。

主治慢性腎炎,脾虛濕阻證。癥見面色?白光?白,或面色萎黃不華,身重倦怠,胸悶納呆,氣短自汗,大便時溏,小便短少,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脈緩弱。

方解方用黃芪、黨參、山藥健脾益氣;茯苓皮、白術、豬苓、薏苡仁健脾滲濕消腫;甘草調中和胃;桂枝溫陽化氣;牛膝引水下行。群藥相伍,能健脾化濕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山藥、薏苡仁調節機體免疫。茯苓調節機體水鹽代謝。白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豬苓抑制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從而發揮利尿作用。牛膝提取物有降壓及利尿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五益腎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黃芪15~30克,熟地黃15~30克,淮山藥10克,茯苓10克,澤瀉15~30克,半邊蓮30克,雷公藤15克,山茱萸6克,葫蘆巴15克,益母草30克,蘇葉30克。

功用益氣養陰,祛濕化瘀。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氣陰兩虛、兼濕濁瘀血者。

方解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水;熟地黃補血滋陰;淮山藥補脾胃,益肺腎;茯苓健脾化痰,利水滲濕;澤瀉利水滲濕;半邊蓮利尿消腫;雷公藤有大毒,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山茱萸補益肝腎;葫蘆巴溫補腎陽;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蘇葉行氣寬中。全方合用,***奏益氣養陰,祛濕通絡之功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黃芪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有助於腎病的恢復及預防並發的作用;雷公藤有激素樣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益母草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半邊蓮、蘇葉有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六蛋白寧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組成生黃芪30克,芡實30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黃精15克,百合15克。

功用健脾補腎,固攝精微。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長期不退者。

方解方中黃芪、白術、茯苓、黨參健脾益氣、統攝精微;山藥、菟絲子、黃精補腎助封藏精微;芡實、金櫻子澀精止遺,直接治療尿蛋白下泄;百合養陰清心。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百合對尿蛋白有治療作用。黃芪、黃精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後分3次服。

方七真武湯合生脈飲加味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附子25克(先煎),茯苓30克,白術25克,生曬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坤草3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生姜15克,甘草15克。

功用溫腎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脾腎陽虛夾有瘀血者。癥見周身水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或水腫時輕時重,反復不愈,尿少腰痛,畏寒肢冷,納少便溏,脘腹脹滿,舌體淡胖,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沈細,或同時伴有面色晦暗,舌質紫有瘀斑,脈沈澀等。

方解方中以附子溫腎助陽;生曬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五味子、麥冬斂陰滋陰;附子、生曬參、白術均為辛燥溫熱之藥,故用斂陰滋陰之劑輔助顧護陰液,以防止其熱燥傷陰;坤草活血利水;桃仁、紅花活血散瘀,與溫熱藥合用以改善血行以及肢體末端循環。

藥理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坤草改善腎臟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桃仁、紅花改善血液循環。生脈散改善微循環,對高血壓者可使其血壓降低;並具有增強免疫、抗炎功能。

用法水煎服。

按語現代藥理提出坤草有腎毒性,張教授臨床應用,治愈大量腎病患者,並未發現不良現象。

方八疏鑿飲子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羌活10克,秦艽15克,檳榔20克,商陸15克,椒目15克,大腹皮15克,海藻30克,茯苓皮15克,澤瀉10克,赤小豆30克,生姜皮15克,二醜各30克(砸碎)。

功用瀉下逐水,疏風發表。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水熱壅結三焦者。癥見周身浮腫,頭面腫甚,喘息口渴,口幹咽幹,小便不利,大便閉結,脘腹脹滿,舌質紅,舌苔白厚,脈沈數或沈滑而有力。

方解本方發表、瀉下、利尿三者兼用,其中羌活、秦艽發汗解表,開鬼門使水從汗解;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辛散淡滲,消皮膚之水;商陸、檳榔破堅攻積,使水濕從大便排出;椒目、赤小豆、澤瀉利水道,使水從小便出。全方發汗、利小便、通大便,表裏上下分消其水;另加海藻、二醜軟堅散結、攻逐水飲。

藥理羌活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秦艽抗菌、利尿。商陸對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根提取物有利尿作用。澤瀉煎劑和浸膏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方九清心蓮子飲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黃芪50克,黨參30克,地骨皮20克,麥冬20克,柴胡15克,黃芩15克,車前子20克,石蓮子15克,甘草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坤草30克。

功用益氣滋陰,清熱秘精。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辨證為氣陰兩虛,兼夾濕熱者。表現為蛋白尿為主,不伴有高血壓及腎功能異常,周身乏力,腰酸腰痛,頭暈心悸,無水腫或輕度水腫,手足心熱,口幹咽幹,舌質紅或舌尖紅,苔白,脈滑或兼有數象。

方解本方黃芪、黨參皆為補氣之藥,地骨皮、石蓮子、麥冬、黃芩、柴胡滋陰清熱,取其益氣滋陰、清熱秘精之效;白花蛇舌草、坤草、車前子清熱解毒,活血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麥冬具有免疫促進作用。柴胡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黃芩抗菌抗炎。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抗菌消炎。益母草可改善腎臟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

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