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論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

論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說:魚和熊掌都是孟子所喜歡的好東西,如果無法壹起得到,就要熊掌而舍棄魚。同樣,道義和生命都是他老人家想保有的,如果不能壹起得到,就不活了。

稍微看點歷史,妳就知道,孟子是我國古代研究義利關系最著名的專家。他喜歡把道義和利益對立起來看,在道義和利益對立的情況下,要妳進行兩難選擇。而這樣的兩難選擇,對孟子來說,則完全不是個問題,因為他總是選擇義。

他老人家認為,義和利是矛盾著的兩個概念,而義要重要過利。為了強調這點,他說了上面那段話,就是想證明,道義甚至比生命還重要,為了道義,他可以放棄生命,更不要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利益了。我們都知道,生命比利益重要,民間就常用“要錢不要命”來形容人幹傻事啊。

既然生命比利益重要,而道義又比生命還重要,則道義比利益重要就不證自明了。

孟子的這個觀點被後世進壹步演繹成不能說利了。“言利之徒”是古代常用語,就是罵妳是小人,是奸邪之輩。這個詞,我們今天不覺得怎麽樣。可是在古代,妳被稱為“言利之徒”的話,那問題就很嚴重了,這大概相當於在今天被稱為“反革命”壹樣的嚴重。

孟子這段話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我看還是有些問題的。

首先,孟子是靠魚和熊掌來比喻義利關系的,這對孟子這樣輕視利益的人來說是引喻失當了。孟子為什麽要熊掌不要魚?有人說是熊掌比魚好吃。這基本上是胡說,說這話的人壹定沒有吃過熊掌。我就覺得熊掌沒有魚好吃(不要懷疑我沒有吃過熊掌,我小時候很長壹段時間的玩具就是壹對毛茸茸的真熊掌),可見,熊掌好不好吃純粹是因人而異,我不喜歡吃熊掌,可這並不妨礙我選擇熊掌而舍棄魚。為什麽呢?傻子都知道,熊掌比魚貴很多啊。

因此,孟子選擇熊掌的真實可靠依據,應該是熊掌比魚的價格貴。這樣,孟子他老人家按也是按利益大小來判斷事物價值的。那他又有什麽理由要別人輕視利益呢?顯然,孟子比喻違反了基本邏輯常識。

孟子在這段話後面還特別舉了個例子來強化道義比生命重要。孟子接著說:“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壹碗米飯,壹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喊過來就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

孟子在這裏引用了壹個典故,這個典故就是我們今天的常用成語“嗟來之食”。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檀弓》:“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

“有壹年,齊國發生了壹次嚴重的饑荒,壹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有壹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在大路旁擺上壹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 壹天,壹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壹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吆喝道:‘餵!來吃吧!’那個餓漢擡起頭輕蔑地瞪了他壹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