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小菜蛾(Linnaeus),別稱:鱗翅目,雙翅目:動物群:節肢動物門:六尺蠖目:昆蟲綱:有翅亞目:鱗翅目: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小菜蛾科:分布地區:全國各地。英文名:Diamondback蛾形態特征,種群分布,生活習性,防治介紹,科研介紹,形態特征成蟲體長6 ~ 7 mm,翅展12 ~ 16 mm,前後翅細長,具長流蘇毛,前後翅呈波浪狀,有黃白色三圈。兩翼合攏時出現三個連續的菱形斑點,前翼流蘇毛長且上翹。雌蟲比雄蟲大,腹端呈圓柱形,而雄蟲腹端呈圓錐形,握柄略開。卵圓形,略扁,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初孵淡黃色有光澤,蛋殼表面光滑。幼蟲剛孵出的幼蟲是深褐色,然後變成綠色。末齡幼蟲長10 ~ 12 mm,紡錘形,節段明顯,腹部第4-5節膨大,雄性可見壹對睪丸。身體上有稀疏的黑色長鬃毛。頭部黃褐色,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點,形成兩條U型線。臀足向後延伸至腹端之外,腹趾鉤為單序缺環。幼蟲比較活躍,壹碰就劇烈扭動,後退。蛹長5-8毫米,黃綠色至灰褐色,外繭薄如網,兩端透明。中國各地均有種群分布,從4代到1代不等。在北方有4 ~ 5代,長江流域有9 ~ 14代,華南有17代,臺灣省有18 ~ 19代。在北方,蛹在落葉和雜草中越冬;在南方,壹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種昆蟲,沒有越冬現象。全年的危害高峰期因地區而異,東北和華北地區5 ~ 6月和8 ~ 9月危害嚴重,春季重於秋季。在新疆,7-8月危害最大。在南方,3-6月和8-165438+10月是高峰期,秋季比春季更重要。成蟲白天臥,晚上出來,白天多躲在植物裏,日落後開始活動。有趨光性,飛燈高峰時間為19 ~ 23。成蟲羽化後不久即可交配,交配後的雌蟲當晚產卵。雌蟲壽命較長,產卵期較長,尤其是越冬成蟲的產卵期可長於下壹代幼蟲。所以世代重疊嚴重。每只雌蟲平均產卵200多枚,多則600枚。雞蛋散放,偶爾3到5個雞蛋在壹起。幼蟲活潑,受擾時可扭曲身體並退縮;或者向下旋轉,被打擾後再爬到樹葉上。小菜蛾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 ~ 30℃。這種昆蟲喜歡幹燥的條件,潮濕多雨的條件對其發育不利。另外,如果大面積種植十字花科蔬菜,連續種植或粗放管理,有利於該蟲的發生。在適宜條件下,卵期為3 ~ 11天,幼蟲期為12 ~ 27天,蛹期為8 ~ 14天。生活習性幼蟲、蛹、成蟲可不滯育度過冬夏。年發生量明顯呈現兩個高峰,第壹次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是8月底至10(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積栽培季節)結束。總的來說,秋天比春天危害更大。小菜蛾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0-30攝氏度,1代將在20天左右的兩個盛期內完成。動態點評:小菜蛾具有典型的昆蟲進化優勢:1體型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容易躲避敵人。2生命周期短,吃白菜的,氣溫28-30度時,最快10天就能完成壹代。繁殖能力強,平均每雌220粒,散卵。越冬成蟲產卵期可達90天,造成世代重疊嚴重,難以控制。5.生態適應性強。它能熬過冬季-15度的短時寒冷,也能在-1.4度的環境中覓食。夏天能熬過35度以上的高溫,只有夏天的大雨才能大量殺死它們。6抗藥性強,由於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殺死了大量天敵,小菜蛾危害日益嚴重,對各種化學農藥迅速產生了極高的抗藥性。上世紀90年代,小菜蛾在很多地方肆虐,沒有根治的辦法。由於發生面積大,危害時間長,防治難度大,小菜蛾逐漸取代菜青蟲,成為1號蔬菜害蟲。防治介紹1,農業防治合理布局,盡可能大範圍避免十字花科蔬菜連作,避免蟲源復發,加強苗田管理,及時防治。收獲後,如果及時處理殘留植株,可消除大量蟲源。2.物理防治小菜蛾具有趨光性。在昆蟲發生期,可放置黑光燈誘殺小菜蛾,減少蟲源。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農藥,如BT乳劑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死亡,小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死亡。4.700倍的氯芬脲,25%的快殺靈2000倍,24%的萬靈1000倍(註意此藥不要過量以免藥害,不要使用含辛硫磷、敵敵畏的農藥以免“燒葉”),或使用2000倍的5%多菌靈進行防治。註意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減緩耐藥性的出現。5.用“漢科140”10 ~ 15毫升噴灑“小菜蛾”有特效,1 ~ 3小時即可起效,15天後防治效果仍可達90%以上;壹般噴灑1 ~ 2次即可實現無公害菜地。科研介紹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譯害蟲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將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這篇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公布了鱗翅目昆蟲的原始基因組,也是世界上首次公布世界性鱗翅目害蟲的基因組。”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葉匯鈴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小菜蛾又稱菜青蟲,是甘藍、油菜、菜花、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蟲,也是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害蟲。由於其世代多、繁殖能力強、寄主範圍廣、抗藥性水平高,給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小菜蛾基因組研究項目主持人、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遊民生說:“這壹研究成果對揭示小菜蛾與十字花科植物的協同進化及其抗藥性的適應性進化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為鱗翅目昆蟲的進化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將為農業害蟲的可持續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由遊民生主持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項目於2009年6月+2月啟動,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劍橋大學等單位也參與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