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代七夕節有什麽活動呢?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呢?

古代七夕節有什麽活動呢?古人是如何度過的呢?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壹顆聰慧的心,擁有壹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壹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妳知道古代七夕節有什麽活動?古人們七夕節是怎麽過的嗎?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這壹天各家女兒圍坐壹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穿針乞巧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壹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喜蛛應巧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投針驗巧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誌書》: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蔔女之巧。”

4、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壹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蘭夜鬥巧

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壹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5、種生求子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壹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壹束,稱為“種生”,借以求子。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實際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壹種。寄托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6、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