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養育了揚州,是揚州的“根”。揚州作為“運河之城”,在新世紀應大力開發利用運河文化資源,通過旅遊使古運河文化為揚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壹是開發揚州古運河黃金旅遊線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條運河最古老的壹段。目前,揚州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漢溝路線大部分壹致,與楊迪開鑿的運河完全壹致,從瓜州到寶應全長125公裏。其中古運河揚州段從瓜州到灣頭長約30公裏,構成了著名的“揚州三灣”。這壹段運河是最古老的,有無數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
沿著這條運河,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西漢?6?1道教);高?寺(隋朝?6?1佛教)、普哈丁墓園(宋代?6?1伊斯蘭教)和天主教(清朝?6?1天主教);有水鬥門、龍首關(錢關)、東關古渡(雙甕城)、古灣頭門等遺址,反映了揚州古代的港口、水利、城建等。有古代帝王遊覽揚州留下的遺跡:瓜州古渡錦春園,高?寺廟、宮殿、皇家園林、壹龍安;揚州有鹽商居住區,集中體現了“富可敵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源、王的等。有文峰塔,唐代揚州鑒真和尚下西洋的地方。
在這條運河線上,留下了大量歷代著名文人的名篇名句:“故人西留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嘿,賽虹過楚澤,淺絳樹見揚州”(沈李);“春風沿揚州路十裏,不如卷珠簾”(杜牧);“天下三分,流氓揚州”(許寧);“千帆在沈船邊,萬木春在病樹前”(劉禹錫);“舟楫夜渡瓜州,鐵馬秋風散”(陸遊);“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王安石)...諸如此類。這些千古名句,描述了古代揚州曾經繁華的現代人,這些都與運河壹脈相承。揚州與綿延千裏的海岸線上的運河興衰息息相關!
揚州鹽商,不僅沿著綿延數千裏的古運河,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壹個獨特的現象。其特殊性使得我們在談揚州時不得不談到鹽商;只要談鹽商,就離不開揚州談鹽商。揚州孕育了鹽商,鹽商也為揚州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令人驚嘆的高墻深院和私家花園裏,埋葬了多少跌宕起伏、跌宕起伏、悲歡離合的歷史故事?
清代揚州鹽商是壹個顯赫的政治經濟集團。淮河鹽稅直接關系到清廷的經濟命脈。所謂“和國庫的關系最重要”。鹽商的財富是統治者特殊開支的來源;鹽商的壟斷利益依賴於清政府的保護,從皇帝到朝臣、鹽商在政治、經濟上自然形成了壹種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微妙關系。乾隆南巡每次都是過度宣傳,費用無數,由鹽商承擔。為了贏得皇帝的寵愛,鹽商們不惜花費數百萬美元建造大規模的建築和園林。連乾隆都感嘆:“揚州鹽商...有豐富的資本和他們的客廳充滿了輝煌。”前不久的很多電視劇,比如康熙皇帝、李傕做官,還有明清以來的壹些文學作品,都充分反映了揚州鹽商的生活場景和賺錢方式。這些電影、小說、故事吸引了全國眾多觀眾的目光,他們對鹽商充滿了好奇和疑惑。鹽商文化群景區是我們開發旅遊資源的寶貴財富!
目前,在杜江路以東、甘泉路和廣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仍有揚州鹽商(包括其他巨商)和封建官吏相對集中的住宅小區和私家園林,尤其是南河以下地區。文峰塔建於明萬歷十年(1582),位於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這座塔是磚木結構的,有七層八面。塔基用石頭砌成,塔身用磚砌成,每層都有屋檐和欄桿。平面內側呈八角形,有四個門,內壁上下交錯,重疊成八角形。整個建築既帥氣又雄偉,南北長短,給人以堅實的基礎和安定感。塔的外圍墻壁上嵌有22塊石刻,內容為“重建文峰塔”和募捐者的名字。塔內還有壹塊長長的石碑,刻著“文峰寺”四個字。塔院四周錯落有致的精致山石,植有松、竹、柏之花,清新宜人。這座連接古運河與揚州咽喉的城樓,自建成以來就是船只進出揚州的標誌,是揚州曹鹽業和古城數百年興衰的忠實見證。它也是唐代高僧鑒真六次東渡的登船碼頭之壹。塔前古運河邊有壹塊石碑,上面刻著隸書“古運河”三個大字,左邊小字是“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大和尚鑒真命弟子在東河造船,準備第壹次東渡”登上城樓,可以看到羊城的景色。不久前,文峰寺和文峰塔已經整修完畢。鳳凰島由綠螺、靛藍等五個小島組成,島嶼面積4700多畝,水域面積近萬畝。其林帶南北長約5公裏,人少。居民們以捕魚和捕蝦為生。房子周圍有許多果樹,池塘岸邊有成群的鵝和鴨子,這是壹個美麗的農場家園。鳳凰島還有深厚的人文景觀。秦漢有寶,隋唐有遺存,宋元有故事,明清有故事。古往今來,這裏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痕跡,充分展示了這座島嶼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唐代詩人劉長卿在此“逐花出水”,太平天國國王賴在此“舍身報國”。康熙皇帝在這裏查水,乾隆皇帝在這裏留墨。邵伯鎮最著名的寺廟是凡星寺,也叫凡星寺,俗稱西寺。現址邵伯船閘,東晉康寧三年(375)僧人所建,謝安之前修建。另外,謝公廟又稱甘棠寺,相傳是謝安在建廟時所建(同年去世)。最早的古籍是宋代的元九峰於之,鎮北還有《甘棠易經》。民間傳說也是謝安在建廟的時候刻的。古鎮裏有壹棵甘棠樹,盤根錯節,是為了紀念謝安治水而種的。它是古鎮的象征。樹有三奇,閃、無風、自動。它先打開,然後關閉。在鎮中心,有壹座康熙時期鑄造的鐵牛。邵伯古街小巷的景觀也很獨特。南北長3裏,全是石板路。仍有明代邵伯驛站、鬥葉閣、大碼頭、雲川閣、大王廟等歷史文化遺跡,值得壹遊。
邵伯不僅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也為邵伯湖增添了魅力。當妳進入邵伯湖時,妳會立刻感覺到妳與大自然融為壹體。水天壹色,豁然開朗。海鷗和蒼鷺不時成群結隊地飛過水面。靜謐的空氣中彌漫著湖水的味道,令人窒息,晴天湛藍湛藍,層次如鏡;面對風和白浪,壹望無際;下雨天霧氣蒙蒙,偶爾有漁船在海浪中簸揚,別有壹番風味。以防夕陽西下,萬片金鱗躍入湖中。不久前,邵伯鎮在湖邊建了壹個度假村,包括休閑接待大廳、竹樓、木屋、沙灘浴場和著名的邵伯小吃。如邵伯苓,與寶應蓮藕、高郵雙黃蛋並列為“運河三寶”。邵伯齡為四角菱形,呈餃子狀,前後角大,略下垂平,左右角小,向下彎曲,腹部不對稱,向壹側突出。菱形平均長5.5厘米,寬4厘米,具有大而飽滿,富含澱粉的特點。鮮荸薺呈淡綠色,煮熟後呈淡黃色。煮熟的荸薺聞起來像核桃壹樣香,吃起來像栗子。靈米燒雞是邵伯著名的時令美食。由生荸薺加工而成的荸薺粉,質地細膩,味道鮮美,因能“補中延年”(《本草綱目》),堪稱澱粉中的珍品。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時,嘗過陵,曾吟誦“采菱從江,作揚甲”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