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心酸的童年往事,真是很多很多了,現在就說幾件吧。
現在就是住在農村的大人小孩也都能吃到蘋果 ,尤其這幾年蘋果 也不貴,記那小時候就是來來回回,看到生產隊有個果子園,尤其到蘋果熟了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從那園子路過的時候,都是盯著那蘋果看看,記那個平果園子還不是俺那個生產隊的,所以俺也分不到壹個蘋果。
再就是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那水餃,年前就推磨,磨玉米糊攤煎餅,壹推就要推好幾天,就是叫忙年,那時候簡直就是推夠了那磨。主要是吃煎餅,常年不吃饅頭,記壹直到上初中了,爸爸出去開會,爸爸在郵電局上班,買幾個饅頭回來,就光叫我拿飯。那時候吃那個饅頭可真是香了。
過年才能換壹身新衣服,年前就不知道要試穿多少次,穿穿再藏藏起來,尤其第壹年爸爸給我買那雙紅色呢絨襪子,簡直就不知道試穿了多少次,現在想想那時候的襪子可真是質量好,壹直穿到變顏色了,也沒壞壹點。
最難忘是奶奶炒菜的時候,堅持是不舍的倒那點油啊!記有幾次就光炒炒那花椒葉子,再放上白菜,放點鹽那樣吃,現在想想也真是不好吃了。奶奶就是身體缺營養,腿才站不起來了,六十二歲就去世了。哎!長輩們也越是沒享受著壹點福啊!
兒時家貧,母生十子,活六人,四人死在壹至五歲之間。父身體不好,身小力單。靠父親壹人難以為濟,只有合力同心,方可度曰。七,八歲時開始挖野菜,十來歲時開始撿柴。暑假挖菜,撿麥子。寒假到黃豆地順壟扒開黃豆葉,撿葉下的豆角或豆粒,每天壹人可撿七,八兩黃豆。以補缺糧之需,手凍得通紅,嘴呼熱氣以暖之。心中只有壹念:多撿點以解饑腹之需。
每天晚上,我們姐弟數人齊聚壹桌,個學個的,天天如此,不曾中斷。艱苦的生活,成就了我們的學業。六壹年我大姐考入了北京大學,她是我縣考入北大的第壹人。六三年,我二姐考進吉林財貿學院。文革時,我在高中讀書,在上山下鄉的大潮中我回鄉勞動,心中升起了重建奮鬥目標的想法,我不悲觀,在以學校回家的路上,大風雪,迎雪歸鄉,壯誌重生,遂作七絕壹首:置身風雪誌更豪,壯忘依然抑九霄。魑魅相鬥當破膽,萬難逢我定驚消。
我們壹家人最對不住的是我小妹,為壹家人的生活,她十四歲就入社勞動了,每天幹她那個年令不該幹的繁重勞動,她太辛苦了。她六十大壽之日,我們去為她祝壽。我當時寫壹首七律:親人聚慶妹六旬,勤勞忠厚質善真。挖菜頭頂炎炎日,撿豆身迎冽冽風。夏日農田曰為伴,冬夜編席到日紅。往事如煙風吹去,今入美景步步新。
回首往事,有苦,有甜。有淚水,也有笑顏。這就是真正的生活……
心酸的往事很多,就說壹說“臘八粥”的往事吧。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當時我會煮大碴粥。
每天放學後,我都用水淘大碴子、淘三遍後下鍋,再用笊籬打玉米臍子,然後小火慢慢煮,等大人下班了,飯也煮熟了。在看著鍋的同時,把壹盆土豆打去皮,留著做菜用。
那個年代,家裏吃的糧食以粗糧為主,主要是大碴子和玉米面,大米和白面每個月只有壹點。
媽媽拿出壹點大米,讓我中午做大米飯給弟弟妹妹吃。告訴我這些大米放多少水,不用像大碴子煮那麽長時間。
上午十點,我把大米淘好,放入鍋裏,按照媽媽說的數量放好水,往竈裏放入木柴,燒起火來。
那個年代,沒有電飯鍋、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做飯全用壹口大鐵鍋。無論做飯還是炒菜,都用它。因為家裏人口多,我家用的是八印鍋。
我說:“壹會,妳姐回來飯就熟了”。弟弟著急了說:“姐姐咋還不回來呀”?
在那個年代,能吃上大米飯是我們的願望,看見別人吃大米飯,我真的咽過口水。
壹會妹妹回來了說:“哥,我看見別人家做臘八粥了,可香了,可好吃了”!同時妹妹用渴望的眼光看著我。
說實話,那時,我聽說過臘八粥用粘米做,我長那麽大,我也沒吃過。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只能把幾個大節日像樣地當節日過,其他的小節日壹概忽略。
不像現在,什麽節日都隆重地過,原有的不夠,還從外國舶來幾個節日過。
大米飯熟了,我故意多燒了壹會火,讓米飯結壹層黃色鍋巴。
然後,把大米鍋巴加上水攪碎,小火慢慢煮,並且用勺子不停地攪動,把米粒都攪碎。
鍋裏的熱氣熏蒸著我,再加上不停地攪動勺子,壹會我就汗流滿面。妹妹拿毛巾給我擦汗,弟弟則用壹個小木板給我扇風。
當鍋巴粥成了黃色的黏稠的粥糊時,我做的“臘八粥”出鍋了。
我給弟弟妹妹各盛了壹碗,拿出媽媽給的鑰匙,打開櫃子,取出紅糖,給弟弟妹妹的碗裏各放了壹勺,弟弟妹妹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臘人粥”。
她倆說真好吃,並且,爭著往我嘴裏餵,讓我也嘗嘗。
自己暗暗發誓:長大後,壹定讓弟弟妹妹吃上真正的臘八粥,並且壹定讓她倆吃夠為止。
這些年,弟弟愛吃河魚,我瘋狂地給弟弟買,不管多貴,也買壹堆讓弟弟吃。最後弟弟說:“哥,以後別再買河魚了,我都吃傷了,看見都反胃了”。
妹妹喜歡喝茶,不論到哪個地方,我都去茶樁,給妹妹買些茶葉。在我的心裏,有壹個信念,壹定讓弟弟妹妹吃夠想吃的東西。
有壹次家庭聚會,在桌上妹妹說起這件事,家人都望向我。我和妹妹說:“以後這件事不要再說了”。我下桌來到陽臺上,望向窗外遠方,有淚從面頰流下……
最讓的心酸的是上不起學,我上小學、初中幾乎沒能買起作業本,我記得我常常為了撿石筆用去打掃教室,從垃圾堆撿回別人的仿字本,反過來用針線縫住用,作文本都是用4分錢壹張的白領紙釘上,自己打格格……
兒時的記憶歷歷在目.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心酸事.可在當時那都是開心事!既然題主發問了.就說壹件所謂的心酸事分享給大家:記得上小學壹年級的時候.當時教室緊缺.壹年級和五年級在同壹個教室上課!二.三.四年級在壹個教室!肯定有人會問這個課咋麽上呢?老師給壹年級同學講課.五年級的同學寫作業.就這樣交叉學習!上學的路有十多公裏.無論冬夏風雨無阻!當時同學們練字都是小沙盤.教室裏冬天燒的火爐取暖.同學們午休就把各自帶的幹糧拿出來了、大家帶的是土豆.然後放爐火裏烤熟吃.大家都在壹個生活狀態下生活學習.沒有攀比.現在看起來是壹件心酸事.當時確確實實很開心!現在每每路過學校門口.家長接送孩子風雨無阻.那麽大的小夥子上學跟著壹個母親.真的就那麽不安全嗎?孩子們真的就自己連個過馬路的安全意識都沒有嗎?
要說心酸的童年往事,那是很多的。現在就來說壹件吧。小時候,壹到春暖花開之季,天就熱了起來。這時候,我們男孩子最向往和最自豪的就是夏天有壹件雪白的、上面印著數字的背心了。小朋友們穿著白背心在壹塊玩耍或者幹活,那是特別耀眼和光彩的,背心的胸前或者後背上印著鮮紅的自己喜歡的數字,穿著特別幹練,精神,涼快。就這麽壹件背心,那時候也不是輕而易得的,壹般孩子都會“望洋興嘆",難以如願以償。在我的壹再討要下,爹爹從姨父那裏拿來了姨父穿過的壹件舊背心,又寬又大,而且還是黑顏色。小孩子根本就穿不了,穿上不倫不類,還不讓小朋友們笑掉大牙。我看著這件背心,心情十分低落,感到很沒有面子,甚至都傷心到流淚了。還是媽媽想方法把這件不光彩的背心給我用手工改窄,勉強才能穿出來。不管怎樣,有壹件背心的心願總是實現了。可它穿出去,並沒有得到小朋友們的贊嘆和羨慕。那明顯的手工縫跡和舊的顏值讓我在小朋友面前自愧不如,因此而蒙上心理陰影。朋友們說壹說,為什麽小孩子的虛榮心和自卑心是那麽的強烈呢?
小的時候最大的心酸就是,父親和爺爺奶奶重男輕女。小的時候我生病了吃藥打針吊水,都是媽媽陪我。爸爸沒有陪過我。四叔家生了壹個兒子,爺爺奶奶就更加的不壹樣了。好吃好喝的,要看多不多了。[捂臉][捂臉][捂臉]爸媽差點因為沒有兒子離婚。
其實也沒什麽家家都壹樣,小兄弟之間誰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壹起享受快樂的,最難忘的三年自然災害,肚子餓,那時每月25號借糧,這壹天糧店買糧食排隊,就和現在19號退休工人領退休金壹樣,甚至比這人還多,那時老師特別好,下課給補習壹分錢不收,有時還約到家裏,初中未畢業下鄉了,為了弟弟留天津,我去黑龍江建設兵團,每日32元弟弟留津工作我立馬辦病退回津, 社會 青年待業,頂替花錢買了個名額上班了,剛上班就因扁桃體發炎總休病假,到醫院做手術,單位的三聯單壹分也不用交,出院時收1元是手術後我吃雪糕的費用,現在退休了吃,喝退休金還可應付,別有病感冒進醫院少則六,七百多則壹千多。就聊到這吧。
最心酸的中秋節,因為家裏窮,哥哥,姐姐要讀書,中秋節就買了個月餅,壹家八囗人吃這個月餅,每人壹小塊,還吃得滋滋有味,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