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時官釀的酒因用黃羅帕或黃紙封口,故而得名。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壹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莫、莫、莫!……”壹首陸遊的《釵頭鳳·紅酥手》流傳千古。如今的紹興沈園墻壁上,依然刻著這令癡情男女心醉的詞句。但是,誰曾想到,欣賞感嘆之余,在這樣膾炙人口的詞句中,“黃縢酒”的“縢”字竟然出現了錯誤,濃郁的文化味頓時大減。
“縢”讀ténɡ,是個形聲字,從糸(mì)朕聲。義符糸是細絲的意思,表明縢字跟絲有關。縢的本義是繩索,後來引申出纏束、封閉等動作義。“黃縢酒”即黃封酒,宋時官酒以黃羅帕或黃紙封口,故而得名。“黃封酒”省稱“黃封”,後泛指酒。蘇軾《岐亭》詩之三:“為我取黃封,親拆官泥赤。”王文誥輯註:“京師官法酒以黃紙或黃羅絹羃(mì,古同‘冪’,覆蓋)瓶口,名黃封酒。”“黃縢酒”亦省稱“黃縢”。陸遊《病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極寒》詩:“壹壺花露拆黃縢,醉夢酣酣喚不譍(古同‘應’)。”陸遊在《釵頭鳳》裏所說的,正是這種官酒。
《尚書》的《金縢》篇,記載了壹段有名的歷史。武王勝商後兩年,得了重病。當時天下尚未安定,殷民心懷不服。武王心系天下的安危,所以周公親自請於太王、王季和文王,願代替武王去死。祝告的冊書收藏在金屬束著的匱中。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代理政事,管叔、蔡叔放出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因此成王也懷疑周公,叔侄之間發生了隔閡。周公東征,取得輝煌勝利,又寫了《鴟鸮》詩,想感動成王,但成王仍然沒有醒悟,可見隔閡之深。後來因壹次偶然的天災,成王打開金縢之匱,發現了周公請求代替武王死的冊書,深受感動,隔閡終於消除了。史官看到金縢匱中的冊書作用這樣重大,於是記錄了這件事來表彰周公的忠誠。《尚書》原文說:“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金縢”,即用金屬制的帶子將收藏書契的櫃子封存起來。
“藤”也是形聲字,指某些植物的匍匐莖或攀緣莖,如白藤、紫藤、葡萄等的莖。“黃藤”倒也實有其物,是壹種藥草,主治飲食中毒,利小便。“黃藤酒”或可理解為用黃藤泡的酒,卻與陸詞中的“黃縢酒”相去甚遠。
雖然清代段玉裁說“(縢)俗作藤”,但那已是後世之事,我們查了許多宋詞選本,均不見“黃藤酒”的影子。“黃縢酒”為官家所釀,宋時必定常見,可惜千載之後,今人卻多已不識。陸遊老先生若泉下有知,見了“變味”的黃縢酒,恐怕也只有徒喚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