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挺好理解的。畢竟,郎才女貌是郎才女貌,這在中國人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雖然當代文化名人余在拿下著名黃梅戲女演員馬蘭時拋棄了前妻,兩人年齡相差多達16歲。
同樣是壹群“老夫少妻”的科學家楊振寧,從2004年開始被噴“老牛愛小草”,從16開始遭受各種人身攻擊,始終無法解決。
對於知識分子,我們似乎過於寬容了。余娶了他的妻子馬蘭,多少年來,群眾都拍手稱快。所謂文人,無非是風流才子;作為壹名科學家,妳必須誠實,看不到邪惡。反正這個標準壹直是分的,雙重的,對比的。
大概是這個原因,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於和馬蘭喜歡成雙成對地出現在媒體面前,以無比敬佩的目光迎接著五湖四海吃瓜群眾的目光,兩人都有壹種“真人秀”的感覺。
年紀大的朋友應該還記得什麽《魯豫有約》,什麽《知音》雜誌,還有那對情侶肉麻的贊美。無論如何,愛情和死亡都要來了,我們只是需要教科書供我們學習。
大概沒有人會否認於和馬的婚姻吧。他們是強強聯姻,互利共贏。很多年前,他們上電視的時候,馬蘭當場說“嫁給這個男人,值我這輩子”,壹定是真的動情了。
我壹直相信他們的感情是真愛,沒有理由懷疑他們是故意秀恩愛。我們可以理解年齡差距會產生代溝,但是愛情沒有年齡界限。而且,就事實而言,尤馬幾乎完成了男女婚姻的最佳系列因素:
* * *相同的愛好,相同的專業,同步的思想,既可以是生活伴侶,也可以是事業伴侶;男人有錢,有才華,有名氣,女人漂亮,溫柔體貼,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逐漸壹致。正如馬蘭在采訪中所說,“婚姻就像紅木家具,越老越值錢。”是因為16的年齡差距,馬蘭就不應該是“於夫人”嗎?
不是壹家不進壹戶。我壹直認為馬蘭和於是同路的人,是天作之合。即使在同壹次乘船旅行中壹切都發生了變化,我們也不應該否認這壹點。韓寒批評余“油頭粉面”,調侃他每天早上洗臉,足以讓別人側目雲雲。
韓少口若懸河,卻不想想:萬壹馬蘭偏這種油膩感呢?
關於余與馬蘭相識、結婚的過程,根據現有材料,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壹,出自於的《容顏聲明》,標準的“歲月靜好”版本。在許多文章和采訪中,他不厭其煩地講述,1989前後,“中國最著名的黃梅戲演員”馬蘭陷入了生活與藝術的兩難境地,她尊敬的壹位老師帶來了余的專著《藝術創作計劃》,叫她再忙也要讀壹讀,說“藝術家必讀此書”。馬蘭讀的時候,很崇拜作者。
1991年,馬蘭赴上海演出,並在第壹時間致函於,要求見面。馬蘭滿心以為作者壹定是壹位“經驗豐富、白發蒼蒼、迂腐的老先生”,不想見面發現他英俊瀟灑、才華橫溢,喜出望外。交談之下,余還“可憐了眼前的女孩”壹來二去,感情漸黑。
終於有壹天,玉突然對馬蘭說:“妳做我老婆真好。”馬蘭馬上回了壹句“我也覺得妳做我老公挺好的”,於是很快就結婚了,分別在上海和合肥有了家。這種說法充滿了多余的味道,才貌雙全,如花似玉,似水流年,真讓人羨慕。
總之,該回避的回避了,該渲染的也渲染了。反正才子佳人天生壹對,花團錦簇,完美無缺。
另壹個版本顯然更“殘忍”,更真實,也足夠煙火。之前看過相關雜誌的,應該都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換句話說,在遇到余之前,馬蘭有過壹個男朋友,而且是余的教務長學校的學生。他死於某種原因,馬傷心欲絕。於院長是事故處理的主要負責人。他能夠認識馬蘭,被她的年輕美貌所感動,盡力安慰她,壹心壹意追求她。
那時,余四十出頭,不僅有妻子,還有壹個女兒。據說余先生花了很多手段,壹波三折,終於逼著在深圳打工的前妻同意離婚,並且馬上轉移了財產,把她弄得幾乎幹幹凈凈。甚至有流言蜚語。當時俞先生有壹個仰慕者,正準備步入仕途。就是因為離婚,計劃泡湯了,頗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傲氣。
後來鳳凰衛視拜訪了俞老師。他特別強調,在遇到馬蘭之前,他已經離婚多年。當時他是壹所大學的校長,很多女人追他。除了壹如既往地吹噓魅力,似乎還有意“澄清”這個版本的“流毒”,為“馬蘭是小三”的“神話”辯護。當然,俞老師的發言最大的缺陷是時機不對。除此之外,有些冷嘲熱諷的話似乎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應:比如他經常自詡道德高尚,人品完美,但她明明有個女兒,同時還聽他說過半句以上關於妳女兒的話。
壹直有知情人“爆料”。余先生對女兒興趣不大,女兒壹直跟著爺爺奶奶在深圳生活,幾乎從不談論父親。於是乎,其實這個話題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馬蘭和於是壹對才子佳人,群眾應該照常仰視。為什麽近年來嘲諷之聲甚囂塵上?尤其是經常讓人覺得:馬蘭紮嫁給了這樣的人?
在我看來,這種“翻歷史”的核心,與余先生近年來名聲不佳有關。那讓這個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看起來很美好,卻讓太多人不看好。產生分歧的原因無非是兩種讓大眾產生懷疑的印象。
1,隨著更多“內幕消息”的曝光,余先生對前妻的處理讓大眾覺得他太沒心沒肺了。正如中國女人口口相傳的“觀察壹個男人是否值得嫁,要看他對原配有多殘忍”。余先生真是百辯。
近年來,網上流傳著壹個著名的問題:
”好奇的問,和馬蘭認識前十幾年的落魄生涯中,是誰毅然決然的在二十歲的年紀就嫁給了他?誰每天帶著大飯盒上班,還帶著家裏的食物和飯菜?是誰在院子裏建了個書房,讓他不用考慮柴米油鹽,只需要大做文章?誰生孩子是為了照顧自己,不敢過度勞累自己未來的才華?那是誰在某大學領導處理學生意外死亡事件時,以安慰的名義勾引了學生的未婚妻?誰在學生未婚妻紅艷老婆不在的時候調戲了她?是誰在他成名的時候拋棄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春?”
2.這幾年余先生的各種言行讓大眾對他反感,認為他虛偽等等。這種印象壹旦根深蒂固,就足以讓大家懷疑他和馬蘭是不是真的相愛,是不是在“表演”:
余是那種自得其樂的人。他從不忘記稱贊自己是個有才華的人。恐怕他也是個花花公子。馬蘭真的有他們出現在人們面前那麽快樂嗎?但是,吃瓜群眾的懷疑,總是被壹些小道消息支撐著。
話說,2065438+2003年4月23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原導演、著名劇作家沙突然發微博稱,有人翻了壹頁,直指余的《移情別戀》。文章措辭嚴厲,並不惜引用民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說法,轉述余先生壹、二太太的控訴,壹時引起社會熱議。
好在這篇文章中的當事人馬蘭很快出來“辟謠”,新聞也停止了報道,似乎也證實了這是謠言。當代中國“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用正能量撫慰人心,實在令人欣慰。
但此後馬蘭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愛情秀”並沒有完全停止,但我們永遠不知道她內心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