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少年黃飛鴻》專門講述了黃飛鴻的少年經歷,其中有些事實也是確有其事。少年時期的黃飛鴻之所以聲名鵲起,主要是由於壹次和洋狗打擂臺的故事。那時候,有壹個洋人帶了壹條很會打架的洋狗,妳給多少錢,能夠打贏這條狗就能拿回去多少錢,有很多武士、很多拳師去打都失敗了,有些還丟了性命,有人講黃師傅妳為什麽不想去試試為我們中國功夫爭壹口氣。他就用這個手壹揚,狗看手動就跳上去,他壹邊用腿踢狗下陰,另壹只手打到狗的鼻梁,狗翻兩下就死掉了,後來黃飛鴻把他的“猴形拐腿”編成無影腳中的壹招。
無影腳
既然確有黃飛鴻其人,那人們就會想到他的武功絕技無影腳,就像說到李尋歡就想起小李飛刀壹樣。無影腳顧名思義有點兒來無影去無蹤的味道,那無影腳到底是怎樣壹個來歷,它究竟是怎樣壹種武功絕技呢?
南方的拳種全都是以手、腰為主,而忽略了腳下的功夫,黃飛鴻比較能創新,把北方的壹些腳的套路,也融入到南方拳裏面,所以南方拳武術師傅看見他的腳比較突出,所以可能慢慢把他誇張了。確切地說,無影腳是壹種聲東擊西的做法。在武術上這應該不算什麽獨門絕技,但特殊的地方就是,突出了攻擊身體下盤的技巧。在眾多影片中,無影腳被刻畫得出神入化,扣人心弦。這樣的武打場面當然帶來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但影視劇畢竟都有藝術加工的成分,真實的無影腳果真有如此大的威力,真有那麽神奇嗎?
無影腳不是像壹般電影、小說那樣,在空中跳幾十下,看著很漂亮,它是壹個紮紮實實的功夫,打出的時候聲東擊西,擾亂敵人的目標以後,發腿攻擊對方,所以叫做無影腳。無影腳強調的是腳法,在以快制敵的同時,保證腳下方寸不亂,只有腳下沈穩才能出手敏捷,才能抵擋和消解外來的攻擊。因此紮實的馬步功底是這項絕技的根本。
黃飛鴻壹生只將無影腳傳給了三個人,梁寬、陳殿鏢和林世榮。余誌偉就是林世榮這壹脈傳承下來的第三代弟子。幾十年過去了,由於沒有關於無影腳的全面記載,基本上都屬於口耳相傳,所以至今關於無影腳還有壹個有趣的爭論,那就是無影腳究竟是百試不爽的壹招腳法,還是多招組合的壹套腳功呢?
黃飛鴻第三代傳人余誌偉說:“我師傅教我無影腳的時候,他說有進攻的無影腳,有防守的無影腳。那個時候我就想到可能這個無影腳不是壹腳兩腳,應該是360度腳。每壹個方位來我都可以用,我認為黃飛鴻這個無影腳這麽出名,不應該單單是壹腳,應該是整套的腳法。”
寶芝林
從小習武賣藥的黃飛鴻在父親黃麒英的影響下,不僅武功高強,醫術也很是了得。1882年,也就是黃飛鴻35歲那年,因治好了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多年的腳疾,被贈予“醫藝精通”的木匾,加上武藝精湛,深得劉永福賞識,特聘請他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
1895年,由於父親去世,黃飛鴻繼承了父親在廣州仁安街的跌打醫館,這就是他壹生中行醫濟世、廣收門徒的重要場所“寶芝林”。
寶芝林是取寶劍出鞘、芝草成林之意,然而黃飛鴻並沒有看到芝草成林的那壹天。1924年10月,廣州國民政府鎮壓商團暴亂,“寶芝林”受到牽連而被燒毀,經營了數十年的寶芝林就這樣付之壹炬。2001年佛山市政府為了紀念黃飛鴻的醫學武德專門修建了黃飛鴻紀念館,館內力求還原黃飛鴻當年在“寶芝林”行醫治病的原貌。館內有壹個引人註目的形象,壹個正在取藥的文弱女子,她就是影片中經常被戲說的十三姨———莫桂蘭。
十三姨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十三姨這個人物,但是莫桂蘭卻真有其人,她就是黃飛鴻的第四任妻子。莫桂蘭也是廣東人,自幼喜好練武,性格有些像男孩,有人給她提親,要麽別人認為她沒有女人味,要麽就是她嫌對方沒有男人味,然而在壹次舞獅表演大會上,19歲的莫桂蘭邂逅了比她大45歲的黃飛鴻。
1911年,已經64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但在壹次表演中不小心將布鞋舞掉,飛出身外,正好擊中了在臺下觀看的19歲的莫桂蘭,為表達歉意,黃飛鴻事後專門登門道歉,卻因此成就了壹樁老少姻緣。沒想到舞獅成就了黃飛鴻與莫桂蘭的這樁老少姻緣。
被譽為壹代獅王、嶺南名醫、武林高手的黃飛鴻,壹生只有兩個高徒,壹個是英年早逝的梁寬,25歲因病去世。另壹個就是林世榮,因為以賣豬肉為生,人稱豬肉榮。林世榮不僅秉承了黃飛鴻的習武精神,將黃氏武功傳承下去,而且還著書立說,整理了黃飛鴻的掌門功夫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等多種南方拳法,其中還擯棄了以往南派拳法中壹些重復且笨拙的動作,獨樹壹幟,成為黃飛鴻壹脈的代表拳法。壹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地區、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歷久不衰。
身後事
朱愚齋,林世榮的弟子,20世紀30年代,他首次撰寫了《黃飛鴻別傳》壹書,從此關於黃飛鴻題材的文藝作品便層出不窮。1949年,由粵劇名伶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傳》在香港大獲成功。兩年後《黃飛鴻傳》又被搬上了粵劇舞臺,同時把南派武打以及精彩的獅藝表演融入其中。從關德興到成龍、李連傑、趙文卓,黃飛鴻的銀幕形象可謂長盛不衰,堪稱文化史的壹段傳奇。這些影視作品的問世,不僅宣傳了中華武術,更重要的是傳播了武術精神。
20世紀60年代,號稱香港播音皇帝,同時也是黃飛鴻第四代門徒的鐘偉明在電臺播講黃飛鴻的小說時,只要“話說黃飛鴻”壹起,人人都往家裏趕,如果有人沒來得及趕上,壹路走過去,情節壹點也不會錯過,因為家家戶戶都在收聽。也正是有了各種小說、廣播、影視劇的傳播,黃飛鴻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加上黃飛鴻的門徒在世界各地傳授武藝,使黃飛鴻聲名遠揚。
黃飛鴻從16歲開始設館授徒,到寶芝林懸壺濟世,廣收門徒,發揚中國武術,縱橫江湖幾十年,到最後成為壹代武林大師,然而最終的結局卻令人感到意外。1924年,寶芝林醫館被燒毀後不久,次子又遭遇不幸被人槍殺,黃飛鴻從此壹蹶不振,第二年就去世了,享年77歲。出身貧寒,壹生節儉的黃飛鴻,死時竟沒錢下葬,在其弟子的幫助下,才葬在了廣州白雲山麓。這和黃飛鴻身後名揚海內外的情形比較起來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後來,莫桂蘭帶著黃飛鴻的兩個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繼續傳授黃飛鴻遺技,直到1982年在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