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濕是當今的壹個時髦詞。
無論我去哪裏,人們都說妳濕了。
。。。
澡堂的拔火罐師傅會說妳濕了。
就連經常看養生節目的阿姨都會說妳濕了。
那麽妳對“濕”了解多少?
妳的身體濕了嗎?
濕氣重的表現主要有消化緩慢、腹脹、大便稀或黏、頭暈、白天嗜睡、精神不振、睡不著、身體沈重、肌肉酸痛、舌苔肥厚、舌邊有齒痕等。
兒童脾虛濕重,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發育遲緩。
是外因導致的“濕”嗎?
外濕主要是通過皮膚感受到的,如淋雨涉水,汗出濕衣,被霧露浸泡後沒有及時清除,通過皮膚進入,形成濕氣,容易引起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
內濕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脾的功能是正常的,食物的營養可以通過脾轉化,分布到全身。但由於脾虛,水谷如果處理不徹底就會變濕,所以“脾”和“濕”是分不開的。我們平時聽到的濕氣主要是指這種內源性濕氣。
內部潮濕有三個主要原因:
1.暴飲暴食對脾臟有害。
2.餓冷飲傷脾。
3.憂慮和憤怒傷害脾臟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多為痰濕體質。
痰濕是身體不用的津液。如果不使用,就會變成不好的“東西”,可能成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元兇。我在臨床上遇到過很多年紀輕輕的高血壓患者。他們通常不吃肉,不喜歡活動,肚子很大。
健脾祛濕溫膽湯有很好的療效,它主要由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竹茹、枳實等組成。
皮下脂肪瘤、囊腫、結節、息肉其實都是“濕”的!
如果濕氣在人體內停留時間長了,就會影響行氣機的循環,久了就會轉化為熱,濕氣就會在煉精中變成“痰”。
當人們聽到“痰”時,他們認為這是唾液。其實皮下的脂肪瘤、囊腫、結節、息肉、肌瘤甚至腫瘤,都在壹定程度上與“痰”有關。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溫陽健脾祛濕化痰就能去除,不壹定非要手術!
疑難雜癥多從“痰”論治
無形的“痰”會導致很多奇怪的疾病,比如壹些由痰引起的精神疾病。
如何祛濕防病?
對於外部濕度:?首先減少源頭,盡量不要淋雨,不要去濕度大的地方。
感受到外界濕氣和出汗後,要及時洗澡和擦洗幹凈。
對於內濕:增濕之道,脾健自增濕。細嚼慢咽,多吃蔬菜少吃肉,直到不餓了再吃,不要貪圖飯量;盡量少吃生冷的東西,包括寒涼的食物,比如冷飲、雪糕、冰淇淋、牛奶和大部分水果。調整心情,平衡心態。
壹種保健祛濕茶
有些藥食同源的藥物可以作為保健,如山藥、茯苓、白扁豆、蓮子、芡實、荷葉等。如果體內濕轉熱,可以用薏苡仁、紅豆等。,而且可以煮粥或者泡水代替喝茶。
下面是效果更好的茶話會:
黃芪10g、丹參10g、女貞子10g、山楂10g、荷葉10g、枸杞10g、普洱茶10g。
這是每日劑量。本方具有祛濕減肥、降壓降脂、平衡血糖、保護關節的作用。它將被推薦給臨床上的患者用於保健或輔助治療。不僅味道好,而且效果明顯。
情況
壹個男患者,五十多歲,因為頭暈來看病三個多月。他渾身無力,每天昏昏欲睡,沒有精力做任何事情。他平時喜歡吃肉喝冷脾酒,暴飲暴食,最近食欲不振。他壹天壹天不覺得餓,大便黏黏的,粘到馬桶上。我觀察到他的舌頭又肥又大,舌苔又白又厚,脈搏特別滑,好像要崩出來似的。
健脾祛濕方藥如下:黨參15g、茯苓15g、白術30g、半夏15g、陳皮15g、白芍15g、黃連3g、澤瀉15g、羌活6g、獨活6g。?
盡早排除濕氣,就不會發展成糖尿病、高血壓、結節、囊腫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就是中醫防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