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鄉愁》全詩表現了前三段表達了什麽,後壹段表達了什麽。

《鄉愁》全詩表現了前三段表達了什麽,後壹段表達了什麽。

《鄉愁》前三節表達了作者深深的鄉愁和對親人的思念,最後壹節表達了作者對海峽兩岸統壹的希望。

原文: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後來,

鄉愁是壹座短暫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英語翻譯

當我年輕的時候,

我的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裏,

我媽媽在那裏。

長大後,

我的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裏,

我的新娘在那裏。

後來,

我的鄉愁是壹座小小的墳墓,

我在外面,

我媽媽在裏面。

現在,

我的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裏,

大陸在那裏。

贊賞:

這首詩飽含深情,既有對祖國統壹的向往,也有對鄉愁的生動描寫。正如中國的許多河流都是黃河和長江的支流壹樣,雖然余光中生活在壹個孤島上,但作為壹個熱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心感受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情感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民族感。與此同時,臺灣省和大陸被人為地隔離了很長時間,成千上萬漂泊到這個孤島上的千千人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作為壹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必然會打上深刻的時代烙印。《鄉愁》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段青春裏的壹枚郵票,那段青春裏的壹張船票,甚至未來的壹座墳墓,都蘊含著詩人對千萬海外遊子的思念,而這壹切,都在詩末升華到壹個新的高度:“現在/鄉愁是壹條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如百川奔流東海,如千峰臨泰山,詩人個人的喜怒哀樂與對祖國和民族的大愛融為壹體。而詩人的個人經歷,因為結尾的感情燃燒,更顯得撩人和憂郁。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向的歷史感,橫向的地域感。縱橫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實感。”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贊“中國,最美麗最母愛的國家”。

全詩有四節。壹方面,詩人隨著時間的變化創作詩歌:童年——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壹方面,詩人以空間阻隔為這四個階段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找到了壹個對應的詞來表達他人生四個階段的思鄉之情:童年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可以很巧妙的看出,這首詩以時空的隔絕和變化,壹層壹層的促進了詩意的表達。

詩人簡潔地提取了幾個簡單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形象簡單,清晰,集中,強烈。它們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的而是含蓄的,有張力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將壹個很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抒情”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用“這個”和“那個”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連接起來,巧妙地將彼此孤立的人、事、時間、空間和悲傷的兩端融為壹體。如果沒有距離和聯系,會給整天相思、離別、相聚的人以強烈的* * *聲,給人壹種說不出的悲喜。詩歌以時間的順序為經度,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度,在平仄中自有令人神往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傷感和無盡的同情。

詩歌呈現出有序的結構美和音樂的節奏美。在統壹整齊的句式中追求活潑有力的表達,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運用詞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了音樂的節奏,壹波三折,唱聲嘆息。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歌語言,唱出了詩人對故鄉和祖國的深深眷戀。

鄉愁有壹種驚人的形式美。第壹,結構包含著整體、節與節、句與句的變化,是平衡對稱的。但工整有壹些不規範,長句短句互變,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第二,詞在同壹位置的重復和重疊詞的運用,營造出壹種前赴後繼的旋律,在音樂中唱出三聲嘆息,為全詩營造出壹種低沈壓抑的氛圍。

關於作者:

余光中,男,1928,祖籍福建永春。我媽原籍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

1952畢業於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9愛荷華大學(LOWA)文學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省東吳大學、臺灣省師範大學、臺灣省大學、臺灣省政治大學。在此期間,他兩次受國務院邀請,在多所美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臺灣省政治大學西文系教授兼主任。1974至1985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65438-0985,歷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講師,其中擔任文學院院長、外語研究所所長六年。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批評和翻譯,稱自己為自己寫作的“四維空間”。時至今日,他在文壇已有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壹夫多妻”。他的文學生涯漫長、博大精深,是當代詩歌大師、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目前已出版詩歌21種;散文集11種;5種評論集;13翻譯;* * * 40多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如鐵路長》(散文集)、《在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集》(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