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寫《傷寒論》的時候,學的是大廚伊尹寫的《湯藥經》。菜肴講究味道的搭配,可以養生延年,藥物更講究氣味的搭配,可以治病。
但是現在很多患者拿著同壹個藥房,甚至同壹個劑量,但是服用後效果卻大相徑庭。我們來討論壹兩個原因。
中藥飲片是根據方劑中藥炮制理論進行炮制,也可直接用於臨床中藥。中藥飲片是中藥的精華,經過不同的炮制方法,其藥性和功效會發生變化。飲片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質量關系到療效。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覺得自己都是同壹片中藥。為什麽這個醫生的藥有效?那個醫生的藥不管用?為什麽在醫院有效,在外面藥房無效?這裏的原因,經過仔細分析,我個人認為有幾種情況:
壹個是同樣的藥,但是質量不壹樣。
療效好的飲片可能是道地藥材,產地有保證,加工得當,質量控制嚴格;效果壹般或者沒有效果的小品是做不到這壹點的。所以中藥不假,但也有369種不同的飲片。
湯汁包裝不當
現在幾乎沒有人會花時間每天按時煎藥。我們拿回中藥,更多的時候是找個地方煎壹次,裝袋保存,然後每天像喝飲料壹樣拿出來。這種方法看似簡單易行,但我們省時省力,藥性卻隨著時間而消失。
現在我們壹次喝中藥少則三天,多則十天半月。中藥罐裝時很多人沒有消毒滅菌意識。有些滋補的醫藥行業不僅像我們,還有細菌。大量細菌在煮沸的藥液中滋生。雖然我們看了藥水,也沒有什麽變化。其實我們看不到的細菌已經占領了妳的中藥袋。很多人喝了這些代煎劑後腹瀉。其實不是我們喝的藥材不好,只是怪自己放的不好。
煎煮液的貯存和分解
我們都知道很多東西都是有保質期的,因為物品長期保存必然會發生分解轉化,尤其是生鮮食品更要註意保質期,否則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但是我們現在喝的中藥湯劑呢?很多人只是在醫院或藥店拿到中藥湯劑後帶回來。有多少人會關註中藥湯劑的保存時間?
西醫會對藥物半衰期有嚴格的研究,這樣才能制定壹個標準化的儲存時間。但是誰能保證中藥湯劑的質量呢?中藥湯劑的生物半衰期會有多長?有效成分會在什麽時間扭曲中轉化?其實中藥的湯劑和我們的飯是壹樣的。也許我們中午晚上都可以吃,但是三五天以後的剩菜誰吃呢?但是,我們還是把三天前或者壹周前熬的中藥當成救命藥。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中醫是否真的能救命。
第二,病人的操作不同。
飲片可能是壹樣的,但是操作上有問題。比如在熬藥的過程中,患者不遵醫囑,操作不當,療效打折扣。
中藥高壓燉品代替湯劑
中藥如果服用正確其實是可以有很好的療效的。“煎藥”是壹件很復雜很講究的事情,但是現在,又有幾個人真的能以虔誠的態度對待中醫,煎藥。恐怕更多的人只會選擇“中藥代替湯劑”。中藥代煎的生意現在很火爆,從省市醫院到診所、藥店,幾乎所有賣中藥的地方都會開展這項業務。為什麽?由於緊張的生活節奏,人們不願意把精力和時間花在煎藥上。
但是中藥湯劑煮了,藥效卻沒了。中藥煎藥講究浸泡時間、文武火、煎煮時間、煎煮順序等。現在中藥改煎了。在壹個巨大的高壓鍋裏,把藥材全部倒進去,然後就是大量的高壓燉。可想而知,很多有效的藥物成分都是在高壓高溫下分解轉化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的藥效。
對喝藥的漫不經心的態度
在服用中藥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註意的事情,比如有些藥要趁熱喝,有些藥要溫服,有些需要飯前服用,有些需要飯後服用,有些需要忌口,有些需要引服等。,都是很有講究的。並不是說把熬好的中藥直接喝進肚子裏,正確的服藥方法和態度才能事半功倍。
但是現在,誰會很在意喝中藥的時間呢?醫生叫我們按時吃藥,熬夜少喝酒,少抽煙忌口,等等。但說到生活,很多人壹邊感嘆喝過的中藥沒用,壹邊繼續熬夜工作喝酒社交。這樣下去,恐怕神仙都難救了。
第三,病要治。
前面的醫生的藥雖然沒起作用,但是鋪平了道路,後面的醫生做了壹次精彩的回春。
其中,除去各種幹擾因素,飲片質量應該是最根本的因素,也是容易被患者忽視和糾結的問題。往往患者認為藥品都是壹樣的,在醫院拿藥和在外面拿藥只是價格差而已。
其實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有個病人曾經拿著醫院的處方去外面的藥店買藥。結果藥房沒有醋柴胡大黃當歸油三種藥。我該怎麽辦?很多時候,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很多藥店會給患者提供柴胡、大黃、當歸。看似相同的藥物,實際上可能在千裏之外。
原因很簡單。同樣的中藥,炮制後性能會發生很大變化。比如當歸,有養血通便、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但按其部位不同又可分為頭、身、尾、全四種。加工後也有炒當歸和油當歸的區別。所以何時促進血液循環和排便是很有講究的。
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當歸具有很好的通便活血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麽有些患者服用後,雖然沒有大黃、番瀉葉等止瀉藥,但大便經常通暢的原因。油當歸是加入香油,拌勻,潤透,用文火煎至顏色加深,微焦,待油潤香時出鍋,冷卻。加工後具有明顯的潤腸通便、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中藥炮制是壹門專業知識,既包括傳統技術,也包括現代技術。不經過加工,藥物只能成為生藥和原藥。中藥經過炮制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或神秘。要真正發揮其功效,就要進行科學加工。當然,要保證療效,僅僅依靠加工是不夠的。
藥材的質量加工是關鍵,但同時也與是否正宗密切相關。
道地藥材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下生產的藥材。由於集中生產,在栽培技術和采收加工上有壹定的講究,導致比其他地區同類藥材生產的質量更好,療效更佳。地理環境非常復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藥品質量也有明顯差異。比如我們都知道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菊花四大懷藥,古代產於河南懷慶府焦作。東北的人參比較好,山西的黨參比較好,廣東的橘子比較好。此外,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四川的黃連、內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參、江蘇的蒼術、雲南的三七都是有名的道地藥材。各地療效差異很大。比如產於浙江的貝母,稱為浙貝母、浙貝母或象貝母。本品長於清肺化痰,適用於痰熱蘊肺之咳嗽。川貝母,產於四川,擅長潤肺止咳,治療肺中燥熱、勞累引起的咳嗽。
影響飲片療效的因素是管理問題。中藥飲片本身來源於動物、植物和礦物材料,植物藥易受蟲咬、濕度等因素影響,所以對藥物的保管要求非常嚴格。壹般來說,中醫院都有藥劑科負責飲片的采購、保存、加工、篩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保證藥品的質量。只有通過更多的流程和嚴格的管理,才能保證藥品的質量。顯然醫院和大藥房更靠譜。
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2016提出,今年將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醫藥分開,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患者可憑處方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零售藥店購藥。患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是好事。但是在我們真正的執行中,我們知道西藥和專利藥的問題並不明顯,藥物差別不大。如前所述,飲片的選擇會因醫院的管理、飲片的加工、是否正宗而有所變化。患者還是要根據實際慎重選擇。
治病的關鍵是效果,這是醫院、醫生、患者追求的目標。為了保證效果,醫生對病情的準確把握是關鍵,處方和用藥是關鍵,患者的配合是關鍵。醫療的選擇,價格只是壹個因素,但關鍵在於療效;沒有效果的藥,就算便宜又有什麽用?看病最壞的結果就是藥不靈,耽誤了病情,抱怨醫院不好,醫生醫術不好。其實有多少人會去想飲片的問題?
很多患者選擇從醫院買藥,主要是考慮到醫院的中藥貴,外面便宜。事實並非如此。在國家限制藥品加成的情況下,醫院和外面藥店的價格沒有太大差別。而且通過壹系列嚴格的管理程序,平板電腦的質量更有保障,性價比更有優勢。
從客觀現實來看,醫院醫生對自己醫院的中藥飲片質量和使用更放心,更能保證療效;壹旦出現問題,我們也可以盡快發現藥品質量存在的問題。個人建議,憑處方吃藥是理性的選擇,既是對醫院聲譽的維護和保障,也是對醫生工作的尊重。關鍵是患者要對自己的疾病和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