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黃;中藥
【別名】芐基(爾雅)、地遂(神農本草經)、原始地(本草正義)、旱地(中醫年鑒)、地黃(河南)、蜜罐花根。
【出處】地黃,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因其顏色黃,分量重,故名。它是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幹燥塊根。產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主要產於溫縣、博愛、武陟、孟縣、泌陽。總的來說,河南產量大,質量好,是前四。懷瑤?壹個。大部分是人工栽培的,但也有野生的。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去除葦頭、須根、泥沙,鮮用;或者將地黃慢慢烤至八成幹左右。前者習慣說?鮮地黃?,後者習慣說?生地?還是?幹地黃?。切厚片生吃。
【商品規格】鮮地黃以色濃、紅、黃為佳;幹地黃塊大、重、切面暗為佳。
根據《中國藥典》(1995版),本品總灰分不得超過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65.0%。
1,【藥性】甘、苦、寒。心、肝、腎經。
2、【功效】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3.[應用]
3.1熱入營血、斑吐本品甘寒、潤燥、苦寒,清熱,入營血,是清營涼血止血的重要藥物。用於治療熱入血、熱盛、煩渴、昏厥、舌紅等溫病。常與水牛角、玄參同用,如《傷寒論》清營湯;若血熱失常,吐血、鼻衄、斑疹紫黑,常與水牛角、白芍、牡丹皮同用,如《千金方耀》犀角地黃湯。若血熱嘔血便血,崩漏出血,血色鮮紅,亦可與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同用,如《女方》四聖丸;若血分實熱,可與牡丹皮、焦山治、三七等配伍。例如,盛迪黃堂從醫學上得到了心靈啟示。
3.2陰虛內熱、潮熱盜汗本品味甘、寒、潤,入腎經,能滋陰降火。
用於溫病後期,余熱未盡,邪隱於陰,夜熱早寒,舌紅脈數。常與鱉甲、青蒿、知母同用,如《傷寒論》青蒿鱉甲湯;若陰虛火旺,盜汗不止,常與黃柏、黃芪、浮小麥同用,如《鏡月全書》生地黃湯;陰虛勞乏,勞熱骨蒸,可與牡丹皮、知母、地骨皮配伍,如古今醫家系列的地黃丸。治肺陰不足,神疲乏力,幹咳咽幹,咯血,常與人參、茯苓、白蜜同用,如《紅石集方》瓊玉膏。
3.3內熱傷津止渴本品味甘、寒、潤,有清熱養陰、生津止渴之功效。治熱病傷陰,口幹咽燥,煩渴多飲,常與玉竹、麥冬、沙參同用,如《溫病論》益胃湯;治肺熱津傷,煩渴多飲,常與天花粉、黃連、蓮藕汁同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熱傷陰,腎水不能用於滋補,而口渴引飲,則與黃連、烏梅、阿膠同用,如《傷寒論》連梅湯;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型口渴,可與山藥、黃芪、山茱萸同用,如《醫熱神息錄》中的紫勇飲;溫病傷津、大便幹燥、咽幹口渴者,常與玄參、麥冬配伍,如《溫病論》增液湯。
4.【用法用量】煎服,10~30g ~ 30g,並加壹倍鮮品用量,或以鮮品入藥。
5.【使用註意事項】本品寒凝,脾虛濕阻,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胸膈痰多。慎用。
6.【藥物鑒別】地黃包括鮮地黃和幹地黃,二者均有清熱涼血、養陰的功效。而鮮地黃苦大於甜,其氣性寒,清熱涼血的功效更為突出;但幹地黃甜多於苦,滋陰補血的效果更好。因此,急性發熱,熱入血,新鮮為佳;慢性陰虛內熱之證宜燥。
7.[醫學理論]
7.1神農本草經:?主要治療方法是破筋、驅血痹、補骨髓、生肌、煲湯去寒熱積痹。活著的人特別好。?
7.2《本草經》:生地黃是補腎滋陰養血的重要藥物。?地黃很寒,任何產後惡食引起腹瀉,表現為發熱惡露和疼痛。如果沒有,就排出去。胃氣是後天元氣的來源,胃困導致飲食不好,沒有精血,虛熱為什麽會退?所以應該避免。任何看到這種綜合征的人都應該多加些加工過的生姜、肉桂和人參,它就會自愈。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時,壹見脾胃虛弱,大便不實,或黎明腎瀉,產後泄瀉,產後不食,生地黃當歸皆禁,誤如前,須慎之。凡胸膈滿痰,氣道不利,升降憋氣者,藥宜通不宜遲,湯中禁地黃。?
7.3《經典遇見原著》:生地黃專門用於內涼血養陰,外潤肌膚。虛寒發熱者宜用。戴元禮說,陰稍旺盛,火旺,所以妳來占陰位的便宜,就壹天天吃虧。對於陰虛火旺之癥,宜生地黃滋陰退陽。浙產患者專治潤燥於涼之血,患者氣虛,熱邪所致舌質幹暗,便秘者甚多。最好用在清熱方面,因為有潤燥的作用,沒有膩的煩惱。?
7.4神農本草經百錄:?地黃專精補血,補血可使陰氣調和而無煩悶之病。古代只有幹地黃和生地黃,沒用過地黃的。地黃是唐代以後制成的,加在溫腎益腎的藥材中是相當合適的,但用在煎湯、養血涼血中就非常不合適了。蓋地黃特出其涼滑之性,但熟之則膩而不涼,失其性。仲景《傷寒》有113個方子,但復脈之地為黃。對於傷寒這種病,最禁止邪氣從外入,也就是用補藥的,必須稀的才能入藥,否則邪氣有害。?
參加考試,貢獻力量
馬紀興。神農本草經劄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5438+0,194。
[2]鄒潤安。經典之書證[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8.55。
[3]張·。本草正義[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5438+0。